那个小院的多礼女邻居
时间:2010-07-29 08:39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带雨的云 点击:
次
人们都喜欢别人对自己有礼貌,比如孩子见了叫一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便笑逐颜开,回说一句:真是个好孩子。如果不叫一声,便会觉得这孩子缺少教养:懒得搭他! 可是也有人或者仅仅是有时候有人不喜欢别人太对自己讲礼貌,太多了礼觉得不自在,甚至觉得
人们都喜欢别人对自己有礼貌,比如孩子见了叫一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便笑逐颜开,回说一句:真是个好孩子。如果不叫一声,便会觉得这孩子缺少教养:“懒得搭他!”
可是也有人——或者仅仅是有时候——有人不喜欢别人太对自己讲礼貌,太多了“礼”觉得不自在,甚至觉得是个精神负担,常常不太乐意,甚至想是躲开。
街对面院子的一个熟人就告诉过我,一个女人因为太多礼而令人嫌烦。每看见一次那女人必问人家一声:“去哪里呀?”一天里反反复复许多次,次次都得回答。有时候还不太好回答,所以常常非常尴尬,不得有意往另外一边走。
那女人正好住在当道上,来来回回非得经过她家门口,在她家门口路过时她必问:“去哪里呀?”偶偶尔一次两次没有什么,可一天几次的等着、追着问:“去哪里呀?”“从哪里来呀?”岂不叫人烦,叫人嫌啰嗦。
有一天几个人凑在一起聊天,偶然说起这事,竟然几个人都有同感,还都遇到过类似的尴尬。
有一人常常是先在阳台上看准,她是不是正在门口,如果正在门口就等着她进屋,一进屋便赶紧三步并两步下楼。可是事情就那么凑巧,常常才下得楼来要从她家门口“冲”过去时,她偏偏又出现在门口,还是得听她问那么一声:“去哪里呀?”或者“下雨了还出去呀?”“那么大的太阳还出去呀?”
另外一人说,路过她家门口时常常如同跳探戈舞,突然一抖把脸转向另一边。可即便脸转开了,她照样热情洋溢的大着嗓门问一句。真是无可奈何。
有一人说,有时候倒没什么,有时候则不乐意人家问自己去哪里。人家开了口,又不好意思不回答。又不是个孩子,总不能“懒得搭她!”还不能总是如同跳探戈舞,突然把脸甩向另一边。况且脸转开了也非万无一失。脸转开了也常常无济于事,照样要问那烦人的一句。
一人炒股正赔钱,每路过,她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问一句:“炒股去呀?”然后再追加一句:“赚钱了吧!”
赚钱了当然可以高高兴兴回答,可恰恰赔了,怎好意思回答?他真怕她问,赔了钱偏问赚钱没有,谁晓得她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在笑话着:“财迷心窍,偷鸡不成蚀把米!”所以总是千方百计的躲开她。
又一人说常常被弄得哭笑不得。一次在院子里看见她在前面,就放慢脚步、磨磨蹭蹭,可是她也放慢脚步、磨磨蹭蹭,还是一步一回头,像是非得等着上前,问过了一句之后才算完成了任务。又有一次眼看就要“分道扬镳”了,她竟然突然回头问道:“下班了,好晚下班哦!”
一女孩正在“筛选”男朋友,如果她看见就要问一句:“这个男朋友好帅呵!”,言外之意似乎是:“怎么又是一个!”
又一人述说了自己的一次喜剧性“遭遇”:看见她正在前面,不得不停下了脚步,装作正在想事。忽然看见她回头望,便只好蹲下来“系”鞋带。不料那人似乎被“地心吸力”吸住,不动了。他情急之中干脆和门卫搭腔说话挨时间。
哪料才起步,她就忽然一个急转身朝着他过来了进又不想退又不能只好像是有急事的一挥手迈快步过去。嗨!她几乎是当成了任务非得完成不可。诗人杜甫是:“好句不成誓不休”,她则成了:“不问一句心不甘。”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遇上这样的尴尬人和尴尬事,脸上虽然不怪,心里却疙疙瘩瘩。比如偶尔毛毛细雨,几十步路谁也不在乎,可人家就是要追上给撑着伞,推也推不开。然后便又要问:“才上班呀?”“才下班呀?”“这样晚才回来呀?”“这么晚怎么还要出去呀?”
可能是没话找话,或者是出于礼貌说一句套话而已,或者是表示热情与友谊罢了。可是一来到身边便要问,怎么办呢?实在不乐意告诉,可不告诉又不好,如果不搭她,又叫人难堪,觉得“热脸蛋遇上了冷屁股”。
又有一人说,他不喜欢这样的人,这种热情使人不舒服,老是问去哪里、哪里来,像是监视别人,真讨厌。各活各的,有什么好问的嘛。
有人分析,是儿时的礼貌教育太多了,也有人说可能是受父母的影响。她是个独养女,儿时天天随着父母。母亲是居委会的,常牵着她东颠西跑,这家叫爷爷奶奶,那家叫叔叔阿姨,这个爷爷奶奶给她糖吃,那个叔叔阿姨给她饼吃。她爸爸是那个“绷紧阶级斗争的弦”那个年代的门卫,也许是接受了爸爸的“多看”“多听”“多问”认真负责作风的熏陶。
有人说,礼貌本来是好事,太讲礼貌就物极必反,好事变成坏事。如果不是胸怀坦荡,自己心里有鬼,被这样突然一问,岂不要出一身冷汗、起一身鸡皮疙瘩。
不问人家这个、那个倒是好事,彼此见面时问个好、点点头、笑一笑、望一眼,大家乐乐呵呵、喜笑颜开,一片和谐与融洽的气氛。国外的人就是不问人家什么,眼神、面相、动作都可以打招呼,不论生人熟人远远的“哈罗”一声,招呼后各走各的路,从不“追问”别人去哪里、从哪里来。
说句不当的礼貌趣话,传统习惯是熟人见面时问一句:“吃饭了没有?”可并非时时刻刻都能这样问的。如果习惯成自然,万一如厕时候恰巧遇见熟人也“吃饭没有?”“吃了没有?”问一句,会多么尴尬啊。
俗话礼多人不怪,实在多了真无奈;
一会问你哪里去,一会问你从哪来。
只好远远的躲开,或者把脸一边崴;
岂料人家特热情,三步两步追上来。
想起一些年代商业学先进,店堂摆着小圆桌和椅子,顾客一进门就请坐,然后一杯水送过来。你往哪个货柜一望,就把或者牙膏或者袜子或者毛巾送上来。要是没打算买东西就得赶紧出门,要不然情面难却,随便买了一样,也许出门就得后悔:买这做什么咯!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