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中秋,又是一年一度“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的日子了。
月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离地球家园最近的天体,距离我们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人类已经知道它有多大,相当于我们地球表面积的十四分之一,相当于我们地球体积的四十九分之一,相当于我们地球质量的八十一分之一。“明月几时有”?它什么时候属于地球,是它投身的地球,还是地球追求的它,仍然没有人说得准,只知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月也是个球形天体,它本身不发光,却不妨碍它影响地球的引力和生命的活动。
由于认识到月球的作用,产生了月文化;由于揭不开月球的奥秘,也产生了月文化。月文化,包括我们对月已有的认识也包括我们对月的诸多不认识。
现实的月文化最重要的就是阴阳学说和历法。“阴”字属会意,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阳”字属形声字,表示高而又明。太阳与月亮交替主宰我们的生活环境,阳了又阴阴了又阳的这个过程就是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我国现在仍在使用的农历就是根据月的运行规律制定的,依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为一月,是月文化的现实基础。
我国现在刚开始进行探月工程,古代却是“人攀明月不可得”,于是产生了许多月的传说,既美学意义的月文化。月中最早入住的人物是恒娥,恒娥是射落九日的英雄后羿之妻子,偷服了神仙西王母的不死仙药,地上呆不了,藏任何地方都会被捉到,便想上天躲避,天上有日有月,太阳上肯定不敢去,她丈夫刚射死了太阳家族的九位成员,去了危险比地面上还大,恒娥唯一的选择,只好出逃到月亮安身了。在月亮上,为了对恒娥偷药进行惩罚,她被化为蟾蜍。恒娥变成蟾蜍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恒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是恒娥后改的名字,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恒”字成了忌讳,天下所有带“恒”字的名字,都必须改掉,远在月亮上的恒娥,也不能例外。)后来,嫦娥不再是蟾蜍,而还原为美女,月宫增加了白兔,陪伴玉面素衣的孤独嫦娥,次后来,又有一位谪仙吴刚,也进驻了月亮。吴刚是西河人,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之时,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炎帝,把吴刚流放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吴刚的故事与希腊神话中风神埃奥洛斯之子西绪福斯的故事不谋而合,区别是西绪福斯因狡猾在冥国受罚,他被判要将大石推上陡峭的高山,每次他用尽全力,大石快要到顶时,石头就会从其手中滑脱,又得重新推回去,干着无止境的劳动,冥国却不会有月宫里的浪漫,推石头怎如砍桂树风雅呢?
看起来,月亮虽然高不可攀,却不是人间天堂,而是神仙的发配劳教之地,所以苏轼说:“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们喜欢月的原因,即有现实意义的因素,也有美学意义的考虑。月在十五圆,尤其八月十五最亮最圆,从审美上是最佳观赏的时候。但为什么还要在这一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我想中秋正是收获的季节,做为农耕国度,一年的辛苦,在秋天得到最后的回报,无论是粮食,是蔬菜,是瓜果,这时最丰盈,最需要共同享受美好的心情,而古人最大的资产,就是土地了,土地的共同所有者,是自己的家人,土地的丰收,最能分享快乐的,也是家人。在最适宜的气候和景色中,面对丰收的喜悦,一家人尽情享受,是无比美好的时光。假如有人不能回家,在千里之外,万里之遥,看不到家人,看不到相同的丰收成果,也听不到家人的声音,而家人也见不到远在异乡的亲人,那么他们能共同看到的东西是什么?千里寄相思的又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是月亮。
古人怀念家乡和亲人,觉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易起“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之念,现代开放,使家和亲情观念越来越淡泊,有人就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回家没有意思了。所以今年中秋节首次成为法定假日,不但让远方的人有机会回家探亲,也是提倡传统文化的回归。
嫦娥和吴刚到了月宫,但没有机会回来,去过月宫而又回来的人,有记载的当属盛唐的唐明皇李隆基了,在开元二年八月十五这天夜晚,由神仙陪同,李隆基游览月宫,看到盛大的月宫门上标着“广寒清虚之府”,翠色冷光闪烁,冷得呆不久,唐明皇只看到十几名白衣女子,乘着白色会唱歌的鸾鸟,笑语盈盈地在广寒宫标志性的桂树下舞之蹈之,音乐的声音非常清丽。回来后,音律素养极高的唐明皇凭记忆把月宫的音乐传了下了,名字叫《霓裳羽衣曲》,其伴奏就采用了磬、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和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装束是“不着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缨累累佩珊珊,”声音是“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来自月宫的音乐,绝对地不同凡响。
中秋节在唐代正式固定下来,中秋赏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亮点,也由此诞生了无数诗词佳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同样是源自唐代,大总管李靖征讨突厥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西域人向太宗皇帝献饼祝捷。皇帝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其后在西域设立安西四镇,国家稳定,人民团圆。后来民间也在八月十五互送月饼祝福团圆,清代袁景澜在《咏月饼诗》中就写道:“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但近年出现的豪华外包装,附赠品价格高于月饼的现象,却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团圆月饼了。
月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所以值得与天地一样敬畏,要虔诚祭祀,秦始皇祭祀的八神中就有月主,祭祀地点是齐国北部,渤海之滨的莱山,后来则在京城设坛祭祀,现在北京还留有明清时之每年秋分日祭月神、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和天上诸星宿神祗的月坛建筑呢。祭月不是每年皇帝都参加,皇帝只有在丑、辰、未、辰年亲自主祭,其他年份则派武官前去致祭。不过随着帝制的取消,这一活动现在已经完全废止了。
月在数千年的生活中,已经成为许多意象,它可以表示时间的流逝,如不日不月、日积月累、日月蹉跎、猴年马月,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它可以表示美好的心情和事物,如花容月貌、明月清风、秋月春风、月地云阶,如“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月也抽象出哲理,如月露风云、月盈则食、日东月西、海底捞月、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月还与情爱相关,如花前月下、月下老人、烟花风月、待月西厢,如“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我们俗人在天上寻月,而有的禅师却说月只是迫不得已、起模画样才谈起的虚幻,“所以灵山话月、曹溪指月,月在什么处?与我指出看。”并直言,“莫向天上觅好!”
不在天上的壶中日月太玄妙,我等即使长年累月也不容易参透,还是尽情在中秋时节欣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