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九五年的样子,燕儿十来岁了,会骑单车,会算小账了,又是暑假里,母亲带着燕儿去赶集。
母亲的娘家是街上的,打小生在街上,天生做小生意的料。那天本是赶集来着,简单地转转,却盘了人家半蛇皮口袋的枣,地摊一摆,像模像样的卖起来了,杆秤也带着来的,原来早有准备呢。
可这堆枣撑死也就几十斤,凭母亲的叫卖功底儿,三两下就吆喝完了。或许是出于锻炼燕儿的心理,说是要去了解一下苹果的行情,叫她好生看着。如此如此地交代一番,真就放心的开溜了……
嘿,燕儿求之不得呢,长这么大,自己终于独立一回了,还是做生意呢!燕儿接过母亲递来的放有零钱的包,中规中矩的坐在小折叠板凳上,感觉自己好神气呢!来往的人们也啧啧赞:瞧,那小丫,这么小不点儿,就会做生意啦,真精。燕儿心里更是美的不行,快飘起来了,唰得红了小脸,不自觉的腾出一只手,拽拽裙角…对了,我们细瘦的,豆芽菜一样新鲜的燕儿,那个中午,穿着粉红色的百褶小长裙,虽是姐姐穿剩下来的,却是那样合身。小小的燕儿,淹没在人流中,像菜花深深里的穿花蛱蝶,轻盈的摸样,清浅的怯怯的笑。仿佛这闹市与她无关,她只盯着那堆在阳光下,闪着青的,红的,紫的光的诱人的枣……
有人停在燕儿的小摊旁,看看枣,拨弄两下,又看向燕儿,燕儿赶紧坐直了喽,小脊背挺挺的,像个接受首长检阅的小兵。如果那人问价,燕儿一定大约会激动举起手:报告首长,一块三!妈妈说的,一块三。可那人嚷了句“大人不在”,又转身走开了。可怜见的燕儿还在巴巴的等人家问价呢,人家竟然走了。怎么不问价呢?燕儿望着人家的背影,失落起来,有点小挫败感。
小摊前停停走走好几拨人了,有的只问个价,有的连价也不问,燕儿有些局促不安了,母亲说了,卖了枣,买好吃的给燕儿呢!
正发着愁,一老太太被小孙儿拉着到了燕儿的摊子前,老太太抄了抄枣,问了价钱。燕儿报:一块三。
老太太说:便宜点呢?
燕儿接:一块三。妈妈说的一块三,燕儿心说。
你这孩子,老太太做出欲走的样子:哪有一口价的,啊?无奈小孙儿赖着不动,老太太捏了一颗枣,塞进孙儿的嘴里。
燕儿掰着指头又老实的复读了一遍:一块三,妈妈说的。
老太太很无语的摇摇头,蹲下来,拣了起来。
燕儿突然叫了起来,声儿脆的跟夏天菜园子里新摘的黄瓜似的:不兴拣的,妈妈说,拣了不卖!
这小丫头真精。老太太狡黠的笑笑,眼睛转了转,然后很顺从地捧了两大捧的枣,放进秤盘……燕儿正欲称呢,老太太按住秤盘:别忙,别忙,我要不了那么多。然后把枣一个一个往外拣。原是欺负燕儿小人家,变相的挑拣呢。燕儿只好由着,人家说了,要不了那么多么。
老太太终于挑拣完了,也剩不了多少了,叫燕儿过秤。燕儿正儿八经的上了砣,左移,左移,右移,小秤砣总算跟秤盘平衡了。燕儿紧紧地握住秤杆:吓,悲剧了!燕儿只认得一斤、二斤的整数,哪辨得出这半两八钱的。平日里,母亲哄着他们姐弟几个剥棉花挣小钱,也要过秤的,只告诉他们整斤的,零星的就糊弄过去了。这可咋办呢?
燕儿像是考试考砸了一般,憋得面红耳赤。正犯难着,隔壁卖佐料的老大爷看出了端倪,说:小丫头,来,我帮你称吧。燕儿像抓住了救星,赶紧的递过去。老大爷接过来,又称了一遍,说:三两。
燕儿在心里飞快地算着:一块三一斤,那就一毛三一两,三两三毛九。然后响亮地报:三毛九。
老太太磨磨蹭蹭地掏出四毛钱,笑着说:丫头,给你四毛,你是不是还得给俺俩枣?
是啊。燕儿想,还差一分钱呐。这把燕儿难住了:一分钱是多少枣?会算小账的,小二年级的燕儿又有点懵了。燕儿实在吃不准,想着不能给人家少了。她小把的抓了五六个枣,不知够不够,就又加了一个,又加了一个,还得拣那大红的,好的,不能让人家说道。加到十来个的时候,觉着该差不多了吧,小把捧着,倒进老太太撑开的口袋里。老太太喜得合不拢嘴的直夸:小丫头真厉害,做生意的料!燕儿被夸的又羞红了脸,跟那天骄阳下的大红枣儿一样一样的……
就这样磕磕绊绊的卖掉了几份,买佐料的大叔也不多言,只乐呵呵地帮燕儿过秤,还赞燕儿小脑袋灵光,算账快呢!
母亲不知从哪里转悠回来了,压根就没想到她这牙娃子真能卖掉枣,一时高兴的直拍燕儿的小脑袋……
近中午了,母亲把枣给卖完了。一算算账,不对呀,中午白忙活了,没挣到钱。不过还是乐颠颠地拉着燕儿去路边摊,买了碗饺子,算是奖励燕儿的……
嗨,有谁在九五年的某天中午的桃源老街上,见过豆芽菜一般,穿着粉红百褶小长裙的燕儿?捎个话呗,就说我想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