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情感故事,名家散文,原创小说,经典华语文章阅读网_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学 > 散文天地 > 亲情文章 >

梁晓声《父亲》(2)

时间:2011-06-18 00:31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梁晓声 点击:
西药,是治外国人的病的!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难道中国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药来治的吗?!西药能治中国人的病,我们中国人还发明中医干什么?! 父亲这样对母亲吼。 母亲辩驳: 中医先生也叫抱孩子

  西药,是治外国人的病的!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难道中国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药来治的吗?!西药能治中国人的病,我们中国人还发明中医干什么?!

  

  父亲这样对母亲吼。

  

  母亲辩驳:中医先生也叫抱孩子去看看西医。

  

  说这话的,就不是好中医!父亲更恼火了。

  

  母亲,只有默默垂泪而已。

  

  邻居那个会算命的老太太,说按照麻衣神相,男属阳,女属阴。说我们家的血脉阳盛阴衰,不可能有女孩。说父亲的秉性大刚,女孩不敢托生到我们家,说我夭折的姐姐,是被我们家的阳刚之气“--”逃了,又托生到别人家中去了。、一天晚上,我亲眼看见,父亲将一包中草药偷偷塞进炉膛里,满屋弥漫一种苦涩的中草药味。父亲在炉前呆呆站立了许久,从炉盖子缝隙闪闪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亲脸上。父亲的神情那般肃穆,肃穆中呈现出一种哀伤我幼小的心灵,当时很信服麻衣神相之说。要不妹妹为什么是在父亲离家,爷爷死后才出生呢?我尽心尽意照料妹妹,希望妹妹是个胆大的女孩,希望父亲三年内别探家。唯恐妹妹也像姐姐似的,托生到别人家中去。妹妹的光临,毕竟使我想有一个姐姐的愿望,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种弥补性的满足。父亲果然三年设探家,不是怕“--”逃了妹妹,是打算积攒一笔钱。父亲虽然身在异地,但企图用他那条万事不求人的生活原则遥控家庭。要节俭,要精打细算,千万不能东借西借……”父亲求人写的每一封家信中,都忘不了对母亲谆谆告诫一番。父亲每月寄回的钱,根本不足以维持家中的起用开销。母亲彻底背叛了父亲的原则。我们在房顶开门,屋地打井自力更生的历史阶段,很令人悲哀地结束了。我们连心理上的所司穷志气都失掉了……父亲第一次探家,是在春节前夕。父亲攒了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借的债,剩下一百多元。

  

  你是怎么过的日子?啊?!我每封信都叮嘱你,可你还是借了这么多债,你带着孩子们这么个过法,我养活得过吗?父亲对母亲吼。他坐在炕沿上,当着我们的面,粗糙的大手掌将炕沿拍得啪啪响。母亲默默听着,一声不吭。

  

  爸爸,您要责骂,就大骂我们吧!不过我们没乱花过一分钱。哥哥不平地挂母亲辩护。我将书包捧到父亲面前,兜底儿朝炕上一倒,倒出了正反而面都写满字的作业本,几截手指般长的铅笔头。我瞪着父亲,无言地向父亲申明:我们真的没乱花过一分钱。

  

  你们这是干什么?越大越不懂事了!母亲严厉地训斥我们。父亲侧过脸,低下头,不再吼什么。许久,父亲长叹了一声。那是从心底发出的沉重负荷下泄了气似的长叹。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叹气。我心中攸然时父亲产生一种怜悯。第二天,父亲带领我们到商店去,给我们兄弟四个每人买了一件新衣服,也给母亲买了一件平绒上衣……父亲第一次探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斯期间。

  

  错了,我是大错特错了!……”一一细瞧着我们几个孩子因吃野菜而浮肿不堪的青黄色的脸,父亲一迭声说他错了。

  

  你说你什么干错了?……”母亲小心翼翼地问。父亲用很低沉的声音回答:也许我十二岁那一年就不该闯关东……猜想,如今老家的日子兴许会比城市的日子好过些?就是吃野莱,老家能吃的野菜也多啊……”

  

  父亲要回老家看看。果真老家的日子比城市的日子好过些,他就将带领母亲和我们五个孩子回老家,不再当建筑工人,重当农民。父亲这一念头令我们感到兴奋,给我们带来希望。我们并不迷恋城市。野菜也好,树叶也好,哪里有无毒的东西能塞满我们的胃,哪里就是我们的福地。父亲的话引发了我们对从未回去过的老家的向往。母亲对父亲的话很不以然,但父亲一念既生,便会专执此念。那是任何人也难以使他放弃的。

  

  母亲从来也没有能够动摇过父亲的哪伯一次荒唐的念头。母亲根本不具备这种妇人之术。母亲很有自知之明,使预先为父亲做种种动身前的准备。父亲要带一个儿子回山东老家。在我们--他的四个儿子之间,展开了一次小小的纷争。最后,由父亲作出了裁决。父亲庄严地对我说:老二,爸带你一块儿回山东!

  

  老家之行,印像是凄凉的。对我,是一次大希望的大破灭。对父亲,是一次心理上和感情上的打击。老家,本没亲人了。但毕竟是父亲的故乡。故乡人,极羡慕父亲这个挣现钱的工人阶级。故乡的孩子,极羡慕我这个城市的孩子。羡幕我穿在脚上的那双崭新的胶鞋。故乡的野莱,还塞不饱故乡人的胃。我和父亲路途上没吃完的两掺面馒头,在故乡人眼中,是上等的点心,父亲和我,被故乡一种饥饿的氛围所促使,竟忘乎所以地扮演起衣锦还乡的角色来。父亲第二次攒下的三百多元钱,除了路费,东家给五元,西家给十元,以见面礼的方式,差不多全救济了故乡人。我和父亲带了一小包花生米和几斤地瓜子离开了故乡……到家后,父亲开口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是:孩子他妈,我把钱抖搂光了!你别生气,我再攒!……”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用内疚的语调对母亲说话。母亲淡淡一笑:我生啥气呀!你离开老家后,从没回去过,也该回去看看嘛!

  

  仿佛她对那被花光的三百多元钱毫不在乎。

  

  但我知道,母亲内心是很在乎的,因为我看见,母亲背转身时,眼泪从眼角溢出,滴落在她衣襟上。那一夜,父亲回身不止,长叹接短叹。两天后,父亲提前回大西北去了,假期内的劳动日是发双份工资的……父亲始终信守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三年探一次家的铁律,直至退休。父亲是很能攒钱的。母亲是很能借债的。我们家的生活,恰恰特别需要这样一位父亲,也特别需要这样一位母亲。所谓对立统一。在我记忆的底片上,父亲愈来愈成为一个模糊的虚影,三年显像一次。在我的情感世界中,父亲愈来愈成为一个我想要报答而无力报答的思人。报答这种心理,在父子关系中,其实质无疑于溶淡骨血深情的衡释剂。它将最自然的人性最天经地义的伦理平和地扭曲为一种最荒唐的债务,而穷困之所以该诅咒,不只因为它造成物质方面的债务,更因为它造成精神上和增感上的债务。

  

  父亲第三次探家那一年,正是哥哥考大学那一年。父亲对哥哥想考大学这一欲望,以说一不二的成严加以反对。我供不起你上大学!父亲的话,令母亲和哥哥感到没有丝毫商量余地。好心的邻居给哥哥找了一个挣小钱的临时活--在菜市场卖菜。卖十斤菜可挣五分钱。父亲逼着哥哥去挣小钱,哥哥每天偷偷揣上一册课本,早出晚归。回家后交给父亲五角钱。那五角钱,是母亲每天偷偷塞给哥哥的。哥哥实则是到公园里或松花江边去温习功课的。骗局终于败露,父亲对这种阴谋诡计大发雷霆,用水杯砸碎了镜子。父亲气得当天就决定回大西北,我和哥哥将父亲送到火车站。列车开动前,父亲从车窗口探出身,对哥哥说:老大,听爸的话,别考大学!咱们全家七口,只我一人挣钱,我已经五十出头,身板一天不如一天了,你应该为我分担一点家庭担子啊!……”父亲的语调中,流露出无限的苦衷和哀哀的恳求。列车开动时,父亲流泪了。一滴泪水挂在父亲胡茬又黑又硬的脸腮上。我心里非常难过,却说不清究竟是为父亲难过,还是为哥哥难过。我知道,哥哥已背着父亲参加了高考。母亲又一次欺骗了父亲。哥哥又一次欺骗了父亲。我这个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5)
83.3%
踩一下
(1)
16.7%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芝麻花开了

    手患了冻疮,疙疙瘩瘩的,暖和一些就奇痒。据说用芝麻花搓洗可以根治,我散步时留意了...

  • 为父亲订几份报刊杂志

    退休之初,父亲在院子里种了不少花草,又养了几条狗、一群鸡,日子倒也自在舒坦。 可...

  • 托梦母亲

    我只想,托一个温暖的梦,把我深深的怀念和虔诚的祝愿送给母亲。 题记 走进农历八月,...

  • 爸爸把自己做人质

    儿子两岁开始就不是个 乖孩子 ,从来不逆来顺受,喜欢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

  • 妈妈的月饼

    记忆里的中秋,永远飘着烙月饼的甜香。小小的泥屋里面,忙碌着妈妈瘦小的身影,满脸的...

  • 麦田的守望

    嗅着泥土的气息,抚慰着葱郁的麦苗,又回到了那段悠长而萦怀的岁月。在这无边无际的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