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很久以前,理解是一位善解人意,文静秀丽的仙女,误解是一个曲解人意,粗鲁丑陋的魔女.她俩原来一同生活在天庭. 有一天,理解和误解相约一同下凡人间,探寻人间的美好真谛.她俩在人间建造了一栋两层楼的小别墅.理解住在二楼,误解住在一楼,她俩决定长驻人间. 人们得知世上来了两位天女,他们都渴望一睹这两位天女的风采.然而,当人们来到那栋别墅,他们先敲的常常是一楼的门,见到丑陋的误解,他们立即被粗鲁的误解气跑了,人们都觉得误解恐怖可恶极了. 尔后,有一个意志顽强的人,他也想见识这两位天女,他首先来到一楼敲门,同样他也被粗鲁的误解气得七窍冒烟,五脏六腑都不是滋味.但他又坚强执著的来到二楼,当他敲开理解的门,理解笑容满面的将他迎进房间,兴高采烈的与他促膝谈心,温馨的给予他善良的安慰,他得到理解热情洋溢的款待,对误解的种种不悦马上烟消云散,他觉得理解真诚善良,美丽可爱. 所以人生在世,一旦受到误解,常常难以得到理解,不能得到理解,往往容易受到误解,唯有跨越误解,才能得到理解,唯有得到理解,才能消除误解.
庙会的大殿上,来自四面八方的红男绿女,手持香烛,携带着形形色色的欲望,虔诚地在佛前三叩九拜.转瞬间,烟气氤氲了整个大殿,随烟雾升腾的还有欲望被满足的迫切. 烟霭中的佛,垂下慈目,悲悯地看着众生,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读的久了,你会品出那似乎是一种苦笑,抑或是一种嘲笑. 传说佛祖飞升前是一位王子,他抛却奇珍异宝,离别娇妻稚子,放手锦绣江山,舍身传教: 无欲无求方是世人脱离苦海的良方,旨在教化众生被贪婪熏染得发黑的良知.佛祖决尘而去,但愚钝的世人误解了佛祖的初衷,先是广建庙宇,刻图画像,顶礼膜拜,而后又被外延成世人脱难的渡船.于是在红尘中挣扎的人似乎看到引航的明灯,欣欣然,手持香烛,携带着形形色色的欲望,虔诚地在佛前三叩九拜.仿佛如此后,梦想会成真,苦难会消失,罪孽会减轻.佛祖捐躯为净化人心的贪念,到头来被渲染成圆满贪念的希望.如果佛祖能感知,面对欲望张开的血盆大口,也只能苦笑! 苦笑是无奈,嘲笑是叹息. 叹世人把活生生的希望托付给土制的雕像.其实不必算,不必求,性格即命运.脆弱的人,任凭现实揉碎如花的梦想,只余落叶般的命运在风中飘零;坚强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不放弃力挽狂澜的可能;乐观的人,用昂扬的激情,谱写逆境的凯歌;悲观的人,用黑色的眼睛,寻找绝望的入口;积极的人,扼紧命运的咽喉,坚信“我主沉浮”;消极的人,等待奇迹,迷信“冥冥中自有安排”。人生路上风雨兼程,泪水欢笑分列人生天平的两端,平衡是妄想,总似跷跷板,起伏不定,会没预兆地支配生活,拥有良好心态的人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大殿的烟气更重了,模糊了视线,心境却格外清明,顿悟‘拈花一笑’的真意:放下寄托,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佛祖”!
唐代有一个高僧,叫赵州禅师。一次,赵州禅院来了一个新僧人,禅师问新来的僧人;“曾经来过这里么?”和尚回答道:“曾经来过”.禅师说:“吃茶去”。 又来了一个僧人,禅师还是用同样的问题问他,那个和尚说“没来过”.禅师说:“吃茶去”。 寺庙的院主糊涂了,于是问禅师:“为什么来过也让他吃茶去,没来过还让他吃茶去,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禅师叫道:“院主.”院主答应道:“在。”禅师说:“吃茶去”。 “苦茶,益思”。佛门公案“不可说”一例中,修行者每日长时间的坐禅修定,饮茶生津止渴,提神益思。而赵州禅师三次说“吃茶去”,意在消除人心妄想,讲究自在,随缘,放下,平常自然。赵州禅师三次说“吃茶去”,这就是禅宗所谓“不可说”,在吃茶去的过程中悟出。 在如今喧哗浮躁的世界里,我们既然无法拥有至纯至净的心境,那我们不妨学做一个追求内心修养的人,在命运的险峰中坦然处之,从容面对,不论世事如何变迁,抱以无怨无悔、感恩珍惜的心态面对生活,那么,我们会过得更加洒脱,快乐。
很久以前看到这样一幅漫画,画面上一个人手提铁锨在挖井,在他面前已经挖了深浅不一的四、五口井,其中一口井的底部距离水平面已经很近了。可是这个人却转身离去,边走边说:“这里没有水,换个地方挖。” 这幅漫画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生活中这样的挖井人不胜枚举,我们是否就是其中的一个呢? 由此我想到了在一本书中看到的蚂蚁的生活哲学━━永不放弃。 小小的蚂蚁如果要去哪个地方,它会想尽办法寻找道路。无论遇到什么阻挡也不会后退。 我曾蹲在地上观察蚂蚁的行动,试着用小树枝、小石块阻挡它们前进,可是每当这个时候,有的蚂蚁试探着直接爬过去,有的则绕过树枝、石块继续前行。我甚至用瓶中的水为它们开一条“天河”,可是没有一只蚂蚁后退,它们无一例外地去寻找另一条前进的路。 那个浅尝辄止的挖井人如果有蚂蚁的精神,不放弃努力专心致至地挖一口井,恐怕早已喝到甘甜的井水了。 寒冷已经过去的时候,只要天气稍微变暖,蚂蚁就会爬出洞口去享受第一缕阳光。它们永远积极地等待春天的来临。而不是消极抵抗阴郁的环境。这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不要灰心失望,要深信一点,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不幸,太阳照耀着你的花园也同样抚摸着我的草地,风雨之后定会彩霞满天。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我们每天想着改变环境,改变生活,改变他人,就会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呢?如果我们勇于“做一只蚂蚁”,像蚂蚁一样永远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遇到挫折从不放弃且能朝着目标全力以赴,那么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邻居的儿子在读完“守株待兔”的故事后,感叹道:“这个人太傻,太不可爱了!是吗?”其母点头赞许,并语重心长地说:“凡事要多动脑筋,咱可不要做‘守株待兔’的那种人。”儿子心领神会,快言快语:“放心吧,妈妈。我绝对不会那样傻的。” 时隔几日,我打扫房间。当我把笤帚伸向角落的蛛网时,视线落在了静伏于网中的蜘蛛身上,思维如闪电般将“蜘蛛”与“守株待兔”紧密相联。蜘蛛并无什么大本事,终生做的事就是借助于枝桠墙垣吐丝结网,然后伏于网中静等猎物光顾。八卦网被雨打风吹后,蜘蛛再不厌其烦地吐丝修补,然后继续静待其中。 这个被我们从小就称颂的小生灵,在他全部的生命历程中,自始至终,坚持不懈所做的不就是“守株待兔”的事情吗?谁又能说蜘蛛不聪明,不可爱呢? 由蜘蛛我又联想到了“蚕”。同样是吐丝,蜘蛛吐丝结网捕捉到的是自己需要的食物,而蚕吐丝作茧缚住的却是自己的身体。 蜘蛛终其一生永远都是蜘蛛,而蚕却有破茧而出,化蝶凌空的时刻。这,怎能不引发我对生命奥秘的赞叹呢? 大千世界,万物纷繁,芸芸众生该是最富有灵性的一类吧。 有的人如蜘蛛,日复一日重复着织网捕虫的简单生活,平凡之至。 有的人若春蚕,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进行着一个又一个角色的变换,精彩之极。 蜘蛛与蚕在生命形式上虽存在着质的差别,但皆因是大自然的造化,所以经久不息。 而芸芸众生若凭借人脑的智慧刻意地去模拟,相信转变的只是暂时,不会是永远。
僧人曾经看见一个老人在寒风凛冽中趟过一条河,老人在河边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然后顶着衣服一步一步走下水去.僧人喊住老人,他说上游有桥,老人说晓得;他说下游有渡,老人也说晓得.但老人没有回来,他一步一步远去,在呼啸的寒风中走向对岸. 在老人之前和老人之后,有无数青年也要过河,但在河边他们停下了.他们问僧人,附近有桥吗?僧人说上游10里有桥,下游10里有渡.年轻人听了,立即离开河边,或上或下绕道而去.有一个人或许嫌路远,没走,他脱了鞋,一步一步走进水里,当冰凉的河水没过膝盖时,那人停住了.继而,又一步一步走上岸来,穿好鞋离开河边绕道而去. 生命是经不起消耗的,那些年轻人,他们在绕道10次,20次,或者100次,1000次以后,他们会发现自己老了,绕道而行不如直击困难,习惯于绕道后,如果绕不过去了,你该怎么办?
唐朝德山宣鉴禅师,在未悟道之前是龙潭崇信的侍者。 有一天晚上,龙潭对他说:“夜已深,该回去休息了!” 德山道过晚安,走出师父的茅棚,却又折回来说:“外面太黑了。” 龙潭就点了一根蜡烛给他。当德山正要接过去的时候,龙潭即刻把蜡烛吹熄。就在这个时候,德山大悟,便向龙潭道谢。
所有可依赖的东西,原来只是这么狭隘,如果不打开自己的心独立思考,就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人活着必须有所依赖,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没有可以依赖的人或事,生命就会显得孤独和空虚,而完全依赖某些东西却会失去自己。 人必须学会独立,找到自己的路,以便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