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个活法,这话一点不假。就像每个人获取快乐的心理感受不尽相同一样,人的活法也千差万别。所谓什么样的性情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人生选择活法(度过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某君善饮,他的快乐虽说是酒后的飘飘然,但最大的快乐却在借别人的钱包、请自己朋友时“哥俩好啊,全来了啊”的痛快淋漓中。他活得很快乐,因为他选择了一种很经济的快乐方式:为别人干些不乐意干的事,在别人请酒表示感谢时,顺便邀几位自己的酒肉朋友,而且邀时一定要说今天我请客。酒酣耳热之时再顺便定一下明天的请客计划;如是周而复始他每天都请客、每天都醉醺醺、乐滋滋,却一分钱不用花。甭管别人怎样想,反正他快乐着。只是此君有一不良习惯,就是每逢不需要自己花钱的酒场,必开怀畅饮、撑腹而食。久而久之,不仅胃有些疼痛,而且周身也莫明其妙地不适;之后便经常听到他不断的感慨:现在饭也不行了、酒也不行了。但为了朋友我再干一杯……你看,这又怎是一个快乐所能了得!但他就这个活法。
人本无三六九等之分,但却有五花八门的心思。一故国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朝历代英杰辈出,可以说是中华地域文化的奇葩。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渊源,使得这座古城的人们生来就有书香门第的气质;因之,艺术人才济济一堂。倾身心于一艺者,成名成家的大有人在。其中,尤以书画家的艺术成就享誉中华大地,书画价位也随其名不断攀升。不过,人怕出名啊,何况书画的价值确实会因“名头”而升降。因之,便让一些习艺不精者(准确地说是有一定书画技能、还没“扬名立万”、难成自家风貌者)看的眼馋,本就拿艺术当换钱工具的本愿,便愈发膨胀起来;什么要耐得住艺术的寂寞、守住清贫的研习,赚钱才是硬道理。于是,他们瞅着曾劳心费力创作出来、却卖不出去的作品,便动了临摹的心思。说来也怪,这些人倾几十年之力也未能使自己的书画自成面貌,临摹他人的东西却居然得来全不费功夫。某家的书画一幅一万,我卖五千,而且想要谁的给谁的,比求亲告友购得的名家字画来的既面子又便宜,且屡试不爽。于是,如此这般地很快把古城的书画市场搞得真假难辨。而他们的钱包渐大,房子换了、车子买了,书画家的派头也渐显,整天满口“艺术这东西,啊,是不是”,见了仍在缩衣节食埋头艺术追求的人,总是满脸怜悯地说:难啊!想来,这也是一种活法,而且他们为此满足和快乐着。虽说他们也知道自古至今能够成为经典、留给后世研习的书画作品,都是作者性情、才情、学养和倾一生心血而完成的;也知道自古就没有靠临摹他人之作而留芳后世的人,但他们就喜欢这样活着,而且乐此不疲。
由此我想,人生就是一个选择活法的过程,而活法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是世界观、理想追求的载体,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述的两种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来到这世界上只是走了一遭而已。这无论他们的自我感觉如何。
李清照的活法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位外国哲人则认为: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人生在选择活法的时候,就如同一场博弈,一步若失,则全盘皆输。这就像在画一个圆,人生的圆满容不得败笔,只要错画一笔,就会在人生的轨迹上留下曲线,人生的圆也就不可能画得饱满。
佛教三藏十二经,讲的都是性空缘起,教化众生能够明心见性。就是让你知道为什么来,该怎样去(活法)。这个思维和修炼过程,应该贯彻于活法的始终。只有透彻感悟人生的价值之所在,活着的活法才可能接近人生的本来意义。道教认为:“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谓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化生。而这个道基于人,就是活法。因此,无论佛教、道教、人生对于修为的根本,其核心都是怎样修、怎样练、怎样活,说到底就是如何度过、怎么个活法。
活着就是要选择个活法。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人生。选择了正确的活法,就是选择了正确的人生。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地研究一下该选择怎样的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