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乡下的舂碓

时间:2013-04-08 08:42来源:好心情原创文学 作者:潇雨老师 点击:
  孩童时代生活在大冶“贵人村”,记忆中的碓就不是这个模样,平日里基本没这用处,很像一个寂寞的农村老人独自沉默着呆在一隅。那时,在徽派的高大老屋前平坦的晒台上有一些这样的碓:碓的构造分“碓窝、碓头、碓身”三大部分。碓窝,是由石匠将一块方形青

  碓是什么?字典里这样解释: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去掉石臼中的稻谷的皮。


  孩童时代生活在大冶“贵人村”,记忆中的碓就不是这个模样,平日里基本没这用处,很像一个寂寞的农村老人独自沉默着呆在一隅。那时,在徽派的高大老屋前平坦的晒台上有一些这样的碓:碓的构造分“碓窝、碓头、碓身”三大部分。碓窝,是由石匠将一块方形青石凿成上大下小大约60厘米深的椭圆形臼窝,光溜溜的臼窝多是埋在土中,窝沿稍高于地表;碓头,是木匠用较硬的木料做成一个与臼窝大小相吻合的碓锥,只是要比臼窝高出20厘米,比臼窝小明显的一圈,为的是舂东西时好翻动又不会碰伤手指。木制碓头还要打铁箍安上,这样既坚硬又耐磨;碓身,是一根2米来长扎实的木料将碓头与踏脚处联接着,起着杠杆作用,踏脚处再用两石轱辘固定,踏脚下面挖一小坑,舂碓时,一只脚踩地上,另一只脚用力向地面小坑踩踏,脚踏下去碓头高昂,放下脚踏板碓头便准确无误啄向臼窝,像翘翘板般如此反复将米或高粱等舂捣成烂碎。


  儿时的碓,总在接近年关的时候开始忙碌。那时,在大冶乡下流行着过年做印子粑。而大冶“贵人村”那安置在门口不远露天处的碓用途基本是用来舂粑粉。于是,平日里显得有些灰尘垢面的碓被湾子的主妇们洗抹得一尘不染。在一个冬天的晴日,一家一家的农户人带着盆子、筛子、簸箕等来舂碓。


  舂碓最讲究的是配合:一般踩碓的都是男人。踩碓看似简单,实际很消耗力气,好在平时都干惯了繁重的农活,所以一个多或者两个多小时的踩碓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冶“贵人村”汉子们来说显得轻松而随意,边踩碓边讲些笑话。主妇则时不时用小葫芦瓢扒匀臼窝的米末,好舂碎捣烂。隔了半小时左右,主妇就用细纱筛子筛一筛米粉到放好的簸箕里,而那些没能成粉的碎米将重新放进臼窝舂捣……此时,喜欢围观的乡下孩子也会主动要求上来踩碓,往往只能帮上倒忙,大人们倒不特别注重干活的效率,不缓也不急。碓头雀子样啄向臼窝发出有节奏的“砰砰”声,伴随碓身起落时石轱辘“吱呀吱呀”转动,仿佛成了回旋在山村里的古老歌谣。


  在孩子们的眼里,舂碓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看到几日后能用米粉做印子粑吃。印子粑主要有两种:一是高粱粑,二是米粑。在大冶“贵人村”那里,基本做米粑。木制的粑印,刻着反向的猪、马、牛、羊、鸡、花等动植物图案,可爱漂亮,质朴秀美。把米粉印成粑模,放入蒸笼蒸熟,白嫩晶莹,点上一点温暖的红色,预示来年将有丰收的年景。这些印子粑既用来春节食用,也用来馈赠亲友。而这些出自农家的美食首先需要舂碓来提供新鲜的原料。


  一晃30多年过去,那些露天晒场上的碓像大冶“贵人村”许多徽派建筑的高大老屋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因为如今村民大量外出打工、做生意,在湾子种田种地的人一直呈急剧下降态势,古村显得宁静而清幽,而舂碓的场景只能成为我梦幻中的记忆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像他们那样——激情·团结·人品

作者:吴伟丽

《像他们那样——激情·团结·人品》主要内容包括激情篇、团结篇、人品篇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与激情、团结、人品有关…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故乡的集市

    我独自坐在河岸,望着安静平和的集市,望着夕阳笼罩的故乡。我心想这里从前是个码头,...

  • 想念羊肉烩面,想念胡辣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胃口和文化一样,都很难被改变。...

  • 钓 鳝

    在我的老家江淮地区,以前每到春夏秋三季的节假日,乡村的沟渠、池塘和稻田边,总是少...

  • 太阳花开

    开故乡二十多年了,许多往事都随着时光的离去慢慢的淡去。但记忆中,最是忘不了的却是...

  • 由故乡的集市思考到岁月人生

    我趴在地图前,想从密密麻麻的地点中找到我的故乡鲁湾。它太小了,像是沧海一粟。在辽...

  • 屋檐下的燕子

    有一年春天有两只燕子在我家的屋檐下筑巢,我和母亲发现的时候屋檐的墙壁上已经粘了许...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