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的路上,饿着的肚子向我发出饥饿信息,正好车站旁的路边小摊卖韭菜饼,一元五角一个,我决定先买一个垫垫肚子。
吃着这韭菜饼,韭菜的香味在齿间流转,可是细细嚼着,却感受不到鸡蛋的味道。虽然也很美味,却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用北方话说:不带劲儿。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妈妈做的韭菜盒子,那脆香的表面,咬一口渗着油和鸡蛋香的热腾腾的汽,就能让我瞬间回到那时简单的农村生活里。
我家所在地区和大多数的北方农家一样,做饭是烧麦秆的。陕西农民以面食为主食,主要的农作物就是小麦和包谷,但总的来说,吃包谷的机会没有那么多,所以,一般还是面食为主。这样,麦子的种植在我的家乡就比较广泛,因而麦秆也特别的多,也就成了农家做饭烧火的主要材料。
韭菜盒子是烙馍的一种,在农家生活中,烙馍分三种。
最简单省事的莫过于锅盔。这锅盔是不需要什么佐料的,发好的面,用擀面杖压成平平的大饼状,农家麦秆在灶膛里烧起来,旺旺的火苗舔着黑黑的锅底,犹如西北人耿直粗犷的脾气一样。在锅里稍稍放很少的油,或者用油刷子蘸点油,把锅底一刷,避免面和锅粘住,这样,就可以把面饼下锅了。再小火慢慢地烧,不停地来回翻过儿,不是太厚的馍,有二十分钟就熟了,这样简单的烙馍,没有丝毫的华贵之气,吃起来却脆香可口,农家自己种自己磨的麦子,韧性十足,有嚼劲,悠悠的麦香,至今回味起来,还是那么的美味。
再稍微复杂一点点的,是妈妈爱做的烙油饼。
工序基本上和锅盔是一样的,只是要将这饼擀得足够大,足够薄,然后在里面抹上油,放上盐、五香调和面儿,再卷起来,按成面团状,再擀成饼子状。这样做出来的饼子,油香味儿伴着麦香味,尤其是那刚出锅的油锅盔,可以一下子吃好几块。
而这韭菜盒子,才是我童年的最爱。
一听说妈妈要烙韭菜盒子,我就开始兴奋了,着急帮忙烧火,而那份小孩子心里的小期待,在如今看来,也是童年生活里很美妙的一种感情,一想起来,总能抿嘴笑起来。
这做韭菜盒子,工序也和烙别的饼大致一样,只是要擀两张面皮,把鸡蛋韭菜馅均匀地放在其中一张面皮上,再把另一张面皮盖上去,然后把周围的边边捏起来,让菜不漏出来,之后再放到锅里慢火烙。这样烙出来的韭菜盒子,放到菜板上晾一下,用刀切成扇面状,这样的切法,在吃的时候,切口朝上,边儿朝下,菜的汁水才不至于流出来,外皮脆香,里面的韭菜和鸡蛋味道也是浓郁可口,咬一口,连同那燃烧麦秆的味道,似乎也在那一口地道纯正的韭菜盒子里了。
离开家后,到了外地,吃过很多种的烙饼,有标称是杂粮的,用油炸得很精致的,烘烤的……可是心里最怀念的,还是那农家柴火灶做出来的韭菜盒子,再配上灶火小火慢熬的红豆“麦仁”,那滋味,真个一个酣畅痛快!
说是“麦仁”,但其实只是我们当地的叫法。包谷用机器去皮,打成较大的颗粒,再配上自家种的红豆,前一晚就用水泡上,第二天早上用给灶里搭上树枝等硬柴,让小火慢慢地烧,两个小时,你只需要保持锅底不断火,还能兼顾着忙其他事情,就能熬出一锅红豆香混着玉米香的麦仁来,这美味,一点不比大饭店里的粥差。大饭店里的粥像是城市里抹了胭脂水粉的姑娘,虽然漂亮,却总觉得少了点儿生活的气息和真实的味道,可是俺这农村的煮麦仁,却是那淳朴的农村姑娘,美得天然、美得自然、美得让你一眼看过去,就能爱上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