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国人以为,张爱玲老年闭不出户,完全生活在亭子间里,实在是大错特错,甚至传闻倒垃圾都欠开一条门缝,钻进来,再闪进去,更是神乎其神。 近日读《张看》,张爱玲也还转转唐人街,去街上买些大众吃食,甚至对西方饮食颇有研究,一个重美味的现代性,跃然纸上。张爱玲,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只不过早年以卖文为生,后又销路不好,因为西方人根本不买中国人的文字。
她的市场只在国内,偏又赶上爱国文艺盛行,如若不然,她也不会出国。那时的香港、台湾销路也不算好,所以只有沉默。嫁给美国姥作家做老婆,也不过缓兵之计,实在是逼上梁山,出此下策。
实际上张爱玲的世俗就在这里,孤独是第二性的,暧昧的,虚假的,遮了珠帘的。
我看她的书,实为忙碌,和胡适之通信,和炎樱交往,和编辑联系,即使在美国也是偶有鸿雁,有一定的社交圈子,不然,试问她的作品如何发表。
所以,一个会卖文的作家,她同时也该是交际家,社会活动家,首要的是该学会吆喝。往往声誉,与嗓门是成正比的。声誉,先是声,后是誉,实在有一番道理。
张氏孤独实际上是一个卖点而已,而那时髦的漂亮封面,也并非像极了张爱玲本人,三两张明星照而已。一张是旗袍外披一件浴衣,一张是在照相馆所照,显然经过明星般的打照,试问婚纱照里哪一个像拍照者本人,而书商恰恰用这样的包装,使张氏的作品打出去,从而在背后数钞票呢。如果张氏活着,不知怎样惊喜呢,又可以多居住几个月的公寓了。
平心而论,不喜欢张看,让我看到晚年的张爱玲,连文字都那么平淡,离想象中是远的。
流传,永远充满了幻想和浪漫,是自欺欺人,还是被书商所骗,亦或是作者的自卖、自恋、自狂的解析。我多希望,书不是书,而是心与心对话的文字啊。
那精灵般的文字,始终是张爱玲的,上海式的,永远停留在旗袍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