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司马懿自上方谷中逃出后,回到寨中,坚守不出。孔明无奈,攻之不下,因此忧思成疾。一日,军中细作从魏寨中盗得魏主曹睿手书一封,交于孔明,孔明拆而视之,其文曰: “司马爱卿: “近日朝中多有言卿因惧孔明而不敢出战者。卿切不可为其言所激,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不出。人言卿惧怕孔明,然朕却寻得卿不必惧孔明之处有六: “昔日,刘玄德三顾孔明于草庐之中,孔明曾以‘先取荆州后取川,再图中原’之策相告。刘备因此大加赞赏。然朕今观之,此计乃谬计也!试想:荆川之间,千里之遥,路途何其之远。若我魏国大军攻打荆州,而彼主力尽在川中,千里之遥,彼必首尾不能相应,荆州又如何能保?-----孔明持谬计而治国,此卿不必惧孔明之一也。 “我大魏建国至今已历三世,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法尧禅舜,应天合人,此天命所归也,今我大魏拥兵百万,良将数千,正如天心之皓月!然蜀国立国不久,且地处险远,兵微将寡,正似腐草之萤光。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此卿不必惧孔明之二也。 “孔明虽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管仲,乐毅,然其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兴不义之师来犯我大魏,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此言得之。故孔明数次出祁山,皆无功而返.-------背天理而兴不义之师,此卿不必惧孔明之三也。 “孔明以‘兴复汉室’之名来犯我境,此亦大谬也!昔汉帝在位时,何其暗弱,致使奸臣当道,征战连年,天下人皆欲生啖其肉!我世祖文皇帝应天而禅,自此国内安定,风调雨顺,百姓常颂其德。孔明欲兴汉室,岂能得人心?-------此卿不必惧孔明之四也。 “孔明率寥寥之众,穷山尽水而来,其军士必劳累不已。然我大魏雄兵百万枕戈待旦!------此卿不必惧孔明之五也。 “孔明乃极其谨慎之人,必不敢出奇兵。试问:以其寥寥之众,不出奇兵,如何能敌我大魏百万雄兵?-------此卿不必惧孔明之六也。 “孔明年老体弱,军中大小事务皆亲自审阅;而卿正当盛年,何惧于孔明?望卿万事谨慎,勿弗朕望。戒之戒之!” 孔明观此信后,仰天长叹曰:“吾六出祁山之前,本欲只手将天补,今观彼君臣默契如此,吾生平之弱点,彼尽皆寻得,如此,吾亦无能为力矣!” 是夜,卒于五丈原军营中。 (注:近日看了易教授分析的孔明北伐失利原因,感觉颇有道理,但那毕竟是我们后人的角度分析的,今天,笔者突发奇想:以演义的形式,站在魏明帝的立场,从古人的角度,用书信形式来分析,岂不快哉? 故作此文,谨供各位赏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