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是美国大学的学术传统,它假设一个教授即将不久于人世,他将告诉学生什么?他一生最重要的经验和智慧是什么?兰迪教授的这堂课却不是假设。2007年9月,他被确诊胰腺癌,并大面积转移到肝脏和脾。他只剩下不到6个月的时间。
短短的70分钟里,他谈梦想,谈人生的喜悦,谈诚实、正直、感恩、永不放弃,谈他人生的无数道灰砖墙壁(这些墙壁不是为了阻拦他,而是告诉他,他是多么渴望墙后的世界),谈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永不丢失儿童的好奇心……直面死亡,这些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我快死了,但我很开心。剩下的每一天,我会一直这样。”
在讲台上,他看上去那么年轻、健康、激情四射,幽默得让人心酸。他看上去不可征服。台上台下的笑声和泪水,就像真实版本的《死亡诗社》,这是他与世界说再见的方式。此后,他计划蜗居在家中,与家人平静地度过剩余的所有日子。本来,这是他的故事终结的方式,但是,那天的听众中,有一个他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校友——杰弗里·查斯洛(Jeffrey Zaslow),他是《华尔街日报》的专栏记者,那天他驱车300里前往匹兹堡听兰迪的讲座,被彻底折服。他在第二天的专栏里介绍了这最后一课,称它是“一生难觅的一堂课”,并在《华尔街日报》的网站上贴了讲座的片段视频。
很快,《最后一课》的完整版视频出现在YouTube上,并在各网站之间疯狂流传,成千上万人被感动得流泪。他是一个垂死之人,但全世界都在从他身上获取生命的激情和能量,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人不再自怨自艾,有人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与他一样面临死亡的人振作起来,试图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正如他在讲座中所说的,“我活着,就好像马上就要死去;但同时,我活着,就好像我还好好活着”。
“今天的演讲不是讲如何实现你的梦想,而是如何引领你的一生(Lead your life)。如果正确引领你的一生,因缘自会带来一切你所应得的。梦想会来找你。”最后一课的最后一段话,他的声音已经哽咽,几乎无法继续下去。他大概是在想象若干年后,迪伦、洛根和克洛艾长大成人,看到这段视频,听到父亲的这段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2007年,他被ABC新闻网评为“年度人物”,《时代》周刊将他列入影响世界的100人,卡耐基·梅隆大学所在的城市匹兹堡将11月9日定为“兰迪·鲍什日”。他收到了一份布什的来信,感谢他提升了数百万美国人的灵魂,“您的努力反映了美国人灵魂中最好的一面”。
兰迪只有一个童年梦想没有实现——没能成为职业橄榄球运动员。匹茨堡职业橄榄球队教练听了他的演讲后,特别请他参加球队训练,帮助他圆最后一个未完成的童年梦想。
一位网友说得好:“他没有选择47岁死去,但他真正生活过了。”
去听听吧,你就会明白幸福是什么,把你生命中的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去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