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某中学教语文。那年月“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喊得震天响。于是,全社会关注教育了,各级领导抓教育了,校长听课了。一日校长要听课,我们这六、七个排课不冲突的老师也陪同校长听课。主讲的是一为中年女老师,姓刘,刘老师。她讲的课文是作家方纪的散文《挥手之间》,内容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毛泽东主席应蒋介石“邀请”到重庆,共谋“建国大计”。着重写当时的大背景,写毛泽东由国民党方面张治中、美国特使赫尔利来延安迎接,周恩来副主席陪同毛主席到延安飞机场。就中毛泽东登上飞机,挥帽向送行人员告别的情景最为精彩。刘老师常规教学,平心而论这节课虽无甚特色,也无什么毛病——这是我们几个听课老师的感觉。但我们的感觉如何并不重要,校长的意见才是第一位的。 到教研组,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校长。 “我是大老粗,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竹筒倒豆子——毫无保留”校长的开场白很风趣,也很有个人魅力。不过大家期待的是下文。 “这女老师……” “她姓刘,刘志华,刘老师。”教研组长慌忙介绍。 “哦,刘老师,”校长脸上有一秒钟的笑意,却又骤然变得严肃起来,“刘老师,不是我批评你,这课实在讲得不怎么样。” 大家心里一沉,刘老师差一点惊叫起来。 “刘老师,别紧张,我是对事不对人。”即便如此大家仍然紧张,特别是刘老师。 “刘老师,你讲毛主席去延安机场是吧?” “嗯。” “美国佬赫什么利的和国民党张治中坐小车,在前面领路,是不是?” “嗯。” “毛主席和周总理坐大卡车跟在后面是不是?” “嗯。” “你觉得这样安排合理不合理?” “这是当时的情况,书上也是这样写的呀。”刘老师解释道。 “我问的是合理不合理?主席和总理坐大车,国民党的官员和美国佬居然坐小车,还在前面。他们心目中还有没有我们毛主席和周总理?”校长见刘老师急于解释,便用手示意她住口。“别慌,我还需要问你:主席和总理下车的时候,没有人搀扶,是自己跳下来的,摔伤了怎么办?谁负责?” “校长,这是当时的情景呀,作者是这么写的。”刘老师据理力争。 “我知道你翻来复去还是这句话。”校长徒然声音提高八度,“我不是问你当时的情景,也不是问这是谁写的,而是问这种安排合理不合理,说穿了就是这样对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态度对不对!”“对不对”三个字是一字一顿,斩钉截铁,不容置辩。 “对不对我不知道,这是历史,我是语文老师只能按课文讲。” “对不对你不知道?这问题就大了,这是阶级感情的问题。不过我不上纲上线,我只问你合理不合理。” “不合理又怎样?” “嗨,不合理要纠正呀!” “我怎么纠正?” “你要说国民党官员和美国佬是坐大车,毛主席和周总理是坐小车,还有毛主席和周总理下车的时候有人搀扶。” “这不是自己乱编吗?” “怎么是乱编呢!这叫有错必纠!历史上那么多的冤假错案都纠正过来了,这个错误就不能纠吗?看来,我们同志的思想还不解放啊!‘左’的流毒还很深呐!”他掏出香烟自己点着,深深地吸了一口,慨叹道:“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问题就是多,”他又想起什么,“还有,张治中不是被鬼子打死了嘛,——北京就有条路叫张治中路——怎么,这会儿又出现张治中了呢?这明明是篡改历史嘛……积重难返啊——” 大家都知道此“张治中”非彼“张自忠”,然而都集体失语了。 过后,大家都感到语文课没有办法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