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节,延绵不断的阴雨天持续了近一个月,空气中充满了阴冷潮湿的味道,气温也一直在低温徘徊,这个正月让我感到了别样的冷,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春节假日吗?坦白地说,我一直在期盼着,期盼着能有那艳阳高照的一天。可最近总是阴雨不断,时间久了,让人觉得就像一只笼中的飞鸟,想要展翅高飞,却受困于这阴霾的雨笼之中。
在江西省贵溪市境内,龙虎山景区就像一位古典风韵的女子,让我怦然心动。正月初三,天气转睛,经过头天晚上茶话会的紧急相约,两车12人组成的户外小分队,于清晨6点50分准时开赴前线。沿途经过光泽-资溪-金溪-贵溪,一路上群山夹道,绵延起伏的山路不断地被车窗甩在身后,经过2小时30分的旅途颠簸,上午9点25分终于进入龙虎山地界,眼帘里开始映入一片片奇峰突兀的山峰,峰体岩身铜红,好像是被抹上了一层金色的晚霞。我们人与车都融入到龙虎山风景之中,眼前展现的是一种婉约的,纯净的,本色的,不同凡响的秀水、灵山和道教文化内涵的融合,一种从未见过的美,一气呵成!---在龙虎山前,我终于冲破了雨笼的阴霾,重新振翅高飞……
“龙虎山”因“道”成名,为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来“龙虎山”景区旅游,必先观“道观”,我们此行第一目的地,就是探访上清古镇“天师府”,为的是寻师问道。“天师府”据传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居住的地方,也是他炼丹成仙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龙虎山”成为中国非常着名的道教圣地。
我们进入“上清古镇”,沿古街逆泸溪河水而上,闲庭信步地走在古街的青石板路上。“上清古镇”街长约3里,古街左右两边的房屋以木质结构仿古居多,整条古街将“长庆坊”、“留侯家庙”、“天师府”、“留侯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串成一线,形成了一条韵味独特的古镇风景线。
虽是正月初三,古镇街上已是游人如织了,但在街边的民宅前,不时有孩童在耍鞭炮,完全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中。卖小吃的、卖菜的、开店的、游玩的、当地人春节探亲访友的,都尽在古街之中。街边小吃摊上白皙皙的上清米线,水嫩水嫩的上清豆腐,朱红朱红的天师板栗等,都让观光的游人垂涎欲滴。如今的上清古镇,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前来游览,陌生的、熟悉的人们都愿意到古街上走走,体验一下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整条古街依溪而建,伴水而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无形中透出一种自然之美,就在这种自然当中,整条街孕育着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
不知不觉之中,大伙都行进到“天师府”邸的大门前。进“天师府”景区观光是要给钱的,景区门票是永恒的主题,225元人民币的统票是一分都不能少。望着“天师府”景区与高额的景区门票,摆在我们眼前的就只能是望而却步了。
大伙继续沿街向上步行2华里,来到了“大上清宫”。“大上清宫”是道教名观,始建于东汉,道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有600多亩,宫殿北靠西华山,南朝琵琶峰,建筑布局呈“八卦”形,是祖庭天师张道陵及历代天师祈祷、打醮、拜神祭天的宗教场所。
“大上清宫”内古树掩映,青草铺地,内设有“福地门”、“下马亭”、“午朝门”、“钟鼓楼”、“东隐院”和“伏魔殿”等。“大上清宫”的大门为一座两层重檐歇山式宫殿楼台,取名为“真武殿”,颇具有皇家宫殿建筑的气派。楼台正中上悬挂有的“大上清宫”牌匾,楼台下的福地门两侧有一副楹联是:“福地那容凡客到,仙源未许俗人窥。”予以游人一种问道仙临的感觉,是道教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
从“福地门”至“下马亭”中间是一条弯曲的甬道,这里蕴含着道教的乾坤八卦之形。“下马亭”为双檐歇山式结构建筑,为道教的礼仪之门。来到“下马亭”前,左边是古代香客的歇马之处,建有圈马的围栏与饮水槽。右边是香客的停轿坪,为达官贵人、豪门乡绅拜访“大上清宫”停轿之处。亭前立有一碑,碑上题刻有十六个大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正踏斗礼诚神灵。”道师(知客)便携道童在“下马亭”处迎候各路烧香敬神的香客,香客们每过道教礼仪门时,都要遵循道教的规矩,全部下轿下马,徒步入殿,以体现出对道家府第的崇高敬意。
过“下马亭”继续前行就是道教所称“龙街”,这段古围墙看似普通,却已历经千年而不倒,它其实是古人用糯米汤混合熟石灰砂浆,调成浆料砌砖而成,为连接“福地门”、“下马亭”、“棂星门”的甬道,因其形似游龙而得名。其走势沿太极图的阴阳分界线呈“S”形,以体现出道教中无极无象、天道循环、万法归宗的道家灵魂。
拾阶而上来到“棂星门”,这座牌坊原称“午朝门”,由六柱五脊构成。中间两柱石高约9米,两旁石柱高约8米,用汉白玉篆雕,抱柱上雕刻有龙、凤及祥云等雕塑。这组雕塑是龙虎山“大上清宫”唯一现存的罕见文物,难得可贵。
步入“棂星门”,在大理石铺成的路面上镶嵌着一幅九宫八卦图,这是道教的标志性符号,游客在九宫八卦图上绕圈走转,可以感悟到道教八卦内含乾坤的道理,以感悟人生万象的哲理。
九宫八卦图两边各自立有一座“钟楼”与“鼓楼”,为重檐歇山式宫殿楼台,是仿宋代的建筑结构。钟与鼓是道教的重要法器,意寓为“晨钟暮鼓”,是道教规模较大庙宇的建筑象征。
东面为钟楼。是庙宇每日清晨报时之用,同时还具有怡神除魔的作用。钟楼内悬挂着重达4000多斤的巨钟,钟楼大门两侧有一副楹联是:“一声音彻云天外、万象回归道德中。”
西面为鼓楼。鼓楼内的鼓,离地高约2米,鼓面直径约3米,号称为“江南第一鼓”。按照道教的仪式规定,连续击鼓传声,可以通过神灵传达到天庭,保佑黎民百姓合家平安,吉祥如意。鼓楼大门两侧一副楹联是:“法鼓阵阵通神界、经号声声入灵台。”
再往里走,就到了“东隐院”了,它是“大上清宫”内仅存的明清古建筑,进大门后,首先面对的是“照壁”(屏风墙),道教中意指关财、避邪、畅气等作用,是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进入院内,门屋前牌匾为“清吟恬淡”,意指修道者必需清其心源,静其气海,道常无欲,寂静修练。
最后来到的是“伏魔殿”,只要是读过施耐庵所着的《水浒传》,或许都能记得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书中所指正是“大上清宫”的“伏魔殿”。故事中记载了在大上清宫“伏魔殿”内的镇妖井,洪太尉放走殿内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演绎出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一百单八个魔君故事,在中国可谓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2009年7月拍摄的新版80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一集就是在这龙虎山“大上清宫”内的“伏魔殿”开机完成的。不过那个蹦出一百单八个魔君的“伏魔殿”,它的建筑规模并不是很大,远没有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么阴森恐怖。
在这个庄严肃穆的道观内,我虔诚礼拜的游走了一回,不为得道成仙,只为洗净尘心,还真自我。所以当“下马亭”内的接待道师(知客)问我是否要看卜问卦时,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道教的“道常无欲乐清静”哲理早已在我心中!
临近中午,我们原路返回上清古镇,在“天师府”邸旁的小酒楼聚餐,品尝了当地的特色小菜,然后驾车前往第二目的地“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下午1点30分抵达龙虎山“仙水岩”景区,在景区大门口,大伙犯难了,又要再次面对同样的老问题,门票!看着高昂的景区门票,只能是票逼民反呀!呵呵,“逃票”是唯一的出路了,那还等什么,那就逃票吧……
大伙于是兵分两路,打探景区逃票的路径,其中一路人马找当地居民打探逃票的路径与相关的费用,另一路人马由队员“虹彩”单兵突击景区边路,查看潜入景区后方线路。不久,“虹彩”就发来信息,她已经安全地进入景区后方,叫我们大伙按她打探好的路线跟进。于是我们11人分成两股小分队,陆续潜入到景区内。
终于进了盼望已久的龙虎山“仙水岩”景区大门,大家既兴奋又紧张,一看时间,已是下午2点,正好赶上观看龙虎山最负盛名的“悬棺”表演。
龙虎山“仙水岩”景区岩体峰峭陡险,崖壁光滑平展,岩崖脚下是泸溪河。临水的岩壁上有各式大小不一的洞穴,距河水的高度在20至50米上下,洞穴里面隐约可见木桩或悬棺的木板,那是古越人的岩墓悬棺之所。“悬棺”表演地点就在仙水岩临河的崖壁下举行,那是人工在绝壁下用木板架起的通道,在仙水岩崖下的一道碧湾上面,建起一座道观,几位表演者正在上面模拟当地古越人悬棺安放过程。一阵锣鼓响后,滑轮转动,绳索将河面小船上的一个棺木与表演者缓缓悬空吊起。大伙都屏息仰望,泸溪河两岸一片寂静,绳索与滑轮摩擦发出的吱吱声,都能清晰听见。在升至离河面40米的高空中,只见表演者犹如小鸟般的身影荡进崖洞里,拉着绳子将棺木扯进崖洞,这就算是完成了崖葬的仪式。接下来是将棺木重新扯出崖洞,放回空中悬荡着,然后进行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表演者在悬空的棺木吊绳上做出各种横立与倒立的动作,上爬下荡的前后翻转运动,让游客们无不张嘴惊呼。就在这杂耍表演中,人与棺木缓缓而降,回到泸溪河的船上,这就是“悬棺”表演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