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话说杨凌

时间:2012-12-21 14:56来源:天涯文学 作者:醉墨书生 点击:
  从我的家乡扶风县绛帐镇东去12公里便是杨凌。因为距离很近,我们家乡的父老对于杨凌都很熟悉。我父亲青年时期曾在杨凌农校学过兽医专业,后来一直以此为业,养活了我们一家七口人。我上初中时,还曾和父亲一起用自行车驮着鲜红辣椒到杨凌售卖。上大学时

  从我的家乡扶风县绛帐镇东去12公里便是杨凌。因为距离很近,我们家乡的父老对于杨凌都很熟悉。我父亲青年时期曾在杨凌农校学过兽医专业,后来一直以此为业,养活了我们一家七口人。我上初中时,还曾和父亲一起用自行车驮着鲜红辣椒到杨凌售卖。上大学时那一年春节,我还到杨凌的一家机关单位打过零工。我在西安工作以后,每次回老家都要经过杨凌,并在这里转车。后来,我有幸结识杨凌作协主席贺绪林、副主席高凤香两位老师,在文学创作上得到过他们的指点和提携;由于我近几年从事农业工作,还有幸结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征兵、鲁向平两位教授,从他们那里也知道了更多关于杨凌的情况……对于杨凌,我是很熟悉也很有感情的。


  一


  放眼八百里秦川关中道,杨凌只能算是一个弹丸之地,人口只有20万,面积只有135平方公里,但它却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总是和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杨凌过去叫“杨陵”,曾经是关中西部的一个偏僻荒凉的小镇。这里的黄土原上埋着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和他的皇后独孤氏,其墓冢叫“泰陵”,因此而得名“杨陵”。该地虽是一个小地方,但其历史却可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


  这个说来,还与我们扶风县有些关联。与我们绛帐镇毗邻的揉谷乡(以前属扶风,后来划归杨凌)东边有一个姜嫄村,该村因为一个名叫姜嫄的女人而得名。传说,上古时期的一个暖风融融的春天,这个叫做姜嫄的美丽的女子沿着渭河走到郊外祭祀天神,无意间踩上了一只巨人的脚印,因此而受孕,十个月之后产下一个男婴。这个男婴一生下来就不哭不闹,头大无比,姜嫄以为这是个不祥之物,就把孩子抛弃在小巷中,但牛马过往皆避而不踏;她又把孩子丢在结冰的河渠上,但飞鸟纷纷落下,用翅膀遮盖住了孩子,不让他挨冻……她心想:这孩子该不会有天神护佑吧?于是,她就把孩子抱回家中精心抚养,因为曾几次抛弃过他,遂取名曰“弃”。弃从小就喜好农耕,长大成人后,他种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所以常有人前来讨教稼穑之道。尧知道后,举弃为农师,舜又把弃封到邰,号为后稷——这就是后人称道的“中国第一位农官”、“中华农耕文明的鼻祖”。至今,从杨凌东北五公里处,还有一座教稼台遗址。传说上古时代,后稷就是在这个地方“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从而使我们的先祖揖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跨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期!


  后来,杨凌人为了纪念神农氏后稷,还在西宝高速公路杨凌出口,为他立了一座雄伟的雕像。该像高达18米,不锈钢喷铜铸就。后稷一手荷锄,一手抱麦穗,发髻高挽,美髯飘胸,头颅微仰,一双炯炯有神的目光遥望着巍峨的秦岭……


  二


  时光流转,岁序更迭。1934年,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危难时刻,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等人从民族生存于发展的大计出发,经过多地考察,最终在杨凌筹建了我国西部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学府——国立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承担起为国家培养顶尖级农业专业人才的重任,也为杨凌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杨凌逐渐发展成拥有10个科研教学单位,其中包括:西北农业大学、陕西农业科学院、西北林学院、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聚集着农、林、水、牧等70多个学术科研教学基地,农业科教人员达4000多名。几十年来,杨凌为国家培养输送农业科技人才60000多名,取得科研成果5000多项,有80多项获得国家级奖励,800多项获得部省奖,10多项居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说,近半个世纪以来,杨凌身背“民以食为天”的沉重负荷和改造中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光荣使命,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科齐全的“农业硅谷”和“农科城”。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农学院小麦遗传专家、育种专家赵洪璋经过长期科学实验,先后研制出“碧蚂一号”和“丰产3号”,及李振声研制的“小偃6号”,宁琨研制的“陕7859”等数十个优良小麦品种,实现了黄河流域小麦品种的四次大范围的更新换代,累计推广面积达20亿亩,增产小麦1000多亿公斤。着名农学家林季周研究选育的“陕”字号玉米杂交品种及“武”字号玉米自交系,累计推广面积达2亿亩以上。陕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经过三代人30多年努力,培育出“秦冠”苹果新品种,以其产量高、耐贮运等特点,在国内27个省区及美国日本、英国、匈牙利等国大量推广,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着名蔬菜遗传育种专家赵稚雅、柯桂兰研究培育的“秦白”系列大白菜品种,1998年以来,已在20多个省市推广150万亩,创经济效益5亿元。陕西省农科院培育的“秦美”、“秦翠”猕猴桃新品种,综合性超过了新西兰的主栽品种,已经成为陕西省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陕西省农科院王远研究员等培育的棉花抗病良种“陕1155”高抗棉花枯萎病、兼抗黄萎病,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着名奶山羊专家刘荫武教授驯化选育的“西北莎能奶山羊”,其体型和产奶量居世界先进水平,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在这里诞生,标志着我国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专家张涌也因此站在了当代世界动物克隆技术的最高点。还有,昆虫学泰斗周尧、农艺专家李立科、土壤水保专家朱显谟、葡萄酒专家李华、林业专家赵忠、科学帅才康绍忠等及一批批中青年科技人才,都在这里创造了伟大的业绩。


  三


  1997年7月29日,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杨凌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一颗明星在中国西部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一群有胆有识有激情的人才汇聚在这里,续写了杨凌现代农业发展的辉煌篇章。


  杨凌示范区成立后,采用“省部共建”模式,这是一个中国开发区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和突破,是区别于其它开发区、特区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1998年,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进行体制创新,自9月份实行十大科教单位的联合共建,组建了新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合理配置。另外,杨凌示范区还进行关键技术的突破,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技术人员创办高新科技企业,增加高技术研究投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措施,迅速改变了杨凌的软硬环境等。杨凌就此迈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这十几年来,杨凌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座集“现代化、科技化、园林化、生态化、文明化”于一体的美丽城市。虽然,这十几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这里所展现的举世瞩目的众多高科技农业研究成果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生产的现实图景令人迷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高科技生产的美好未来!不光这些,杨凌的城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大道通衢,干净清洁;草坪绿地、树艺景观,入目皆是,令人流连忘返;还有很多现代化人文景观也值得旅游观光——碧波荡漾的水上运动中心、风景独特的田园山庄、花团锦簇的国际会展中心、各有特色的教稼园、科教园、博览园(内有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土壤馆、蝴蝶园)、科技园、示范园、创新园等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杨凌的魅力,其实不止这些,你要不信可以亲自过来看一看,才能有更多体会。来杨凌的交通很便利,陇海铁路从这里穿过,西宝高速公路从这里经过,还有咸阳国际机场也在东边80公里之外。如果你平时太忙,可以在每年11月的“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召开期间过来,这时的杨凌是最美丽、最繁华、最热闹的!


  过去的杨陵,是一个关中平原西部的荒僻小镇;如今的杨凌,是一个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区。杨陵改称“杨凌”,取吉祥、凌云腾飞之意。小镇变成示范区,有带头、引领的雄厚实力。是啊,在中华民族腾飞的新时期,杨凌正在腾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你最应该知道的欧洲史:了解欧洲历史

作者:吴一凡

他们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在成就面前,他们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反思战争,总结过去。经过这次战争的洗涤,他们更…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故乡的集市

    我独自坐在河岸,望着安静平和的集市,望着夕阳笼罩的故乡。我心想这里从前是个码头,...

  • 想念羊肉烩面,想念胡辣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胃口和文化一样,都很难被改变。...

  • 钓 鳝

    在我的老家江淮地区,以前每到春夏秋三季的节假日,乡村的沟渠、池塘和稻田边,总是少...

  • 太阳花开

    开故乡二十多年了,许多往事都随着时光的离去慢慢的淡去。但记忆中,最是忘不了的却是...

  • 由故乡的集市思考到岁月人生

    我趴在地图前,想从密密麻麻的地点中找到我的故乡鲁湾。它太小了,像是沧海一粟。在辽...

  • 屋檐下的燕子

    有一年春天有两只燕子在我家的屋檐下筑巢,我和母亲发现的时候屋檐的墙壁上已经粘了许...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