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很多山,龙山是最亲近的一座。龙山之于我,像是不知几世前早结好的约定,那份熟悉和亲切清晰的印在灵魂之上。任天下所有的山峰,或雄伟或奇峻,终究无非不过是一座冷冷的山而已。而龙山却是我心中有生命的存在,它质朴、厚重、亲切、熟悉。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深深的印在我的心底。
少年时初次赴外求学,临行前,特地约了同学一起来龙山游玩。青青的年纪,青青的山,青青的水,青青的草还有混合着青青味道的风。上山的脚步如此欢快,似乎极轻而易举的便踏过了山脚和山腰。使得留在记忆中最清晰的,只是在山顶的休憩和奔跑。欢笑累了,静静站在龙头的山顶远眺:一面是绵延着的龙的身躯,另一面是灵秀的滦河和一片整齐翠绿的树林。我知道,家就隐藏在那些苍翠浓淡的绿色之中,而我要去的,是绵延的龙躯之外。和着青青的风,顺势躺在龙山的脊背之上,一边感受着身下大地温润青青的呼吸,一边幻想着要去的远方的美丽。满满的欢欣雀跃和些许的意气风发,都在龙山青青的颜色里,美丽成永恒的回忆。
有时候觉得,在一所封闭的校园中求学,就好像是神话中的妖仙在山中的修炼,总有些“山中岁月容易过”的意味。之后,从一座校园,走进另一座校园。对我来说不变的是环境中依旧每日晨操暮色和朗朗书声,改变的只是一个称谓而已。朝朝暮暮之余,偶尔约了同事一起再来龙山攀爬。当年只有青青一色的野山,已不知在何时开始建成了依山公园。新建成的昂首的龙在贴近看时虽觉得轩昂威风,却在远远观望里只觉得像是巨龙身上的一条小虫罢了。龙山本已是龙,何苦再添足修了这条呆板的水泥虫来?所幸,有了人为的保护,山上颜色青青的依旧,青青的草还在,还多了些许苍翠的树。站在山顶远眺的时候,入眼的除了绵延的龙脊和流过的滦河,家的方向,亦有三五拔地而起的高楼。就像一片低矮的灌木丛里,突然长起的高大乔木。虽说那些挺起的楼房还只是孤零零的站立着,但周围已经隐隐的有了许多赶超的萌动。但我无法用喜悦或者振奋来形容当时的心情。站在被灰暗的围墙圈起来的龙山之上,望着不远处蓄势待发的家园,看到更多的却是脚下有些不伦不类的建筑和装饰以及家园上空灰暗的阴霾。灰暗的小城和身边俗气又木讷的水泥龙型雕塑占据了太多的位置,反倒显得青青的颜色成了不起眼的点缀,又或甚,点缀也算不得了,只是蜷缩在角落里,尚未来得及被浮躁全侵蚀的一小块绿地。脚下曾经熟悉的龙山,已经见不到它亲切明亮的眼神,而只有灰暗的叹息。
许是因为琐事繁杂,又许是因为其他,此后很久,再不曾去特地看望龙山。即便偶尔从它的脚下路过,也不过是形色匆匆,似乎抬眼看一下的时候都少之又少。
前些日子,朋友邀约,要再去龙山游览。于心下暗自细算,倒有数年之久不曾好好的去看过龙山了。虽说之前那次灰暗的眺望留下了并不美好的记忆,但毕竟是龙山,是所有其他的任何山川所不能替代的亲切和熟悉的龙山。于是便很爽快的应允了。只是心里,总有些忐忑和惴惴。
出行那天早上,空气湿润清新。随着同行的人一起来到龙山。站在山脚仰头观望的时候,几分熟悉又几分陌生。熟悉的是龙山从未曾改变过的亲切,陌生的是龙山早已不是我之前见过的被毫无规律的修整所造成的惨不忍睹的模样。宽敞干净的台面,已然有了些许大家风范。拾级而上,转过圣洁慈祥的神女像,顺着一条幽静的小路,曲曲折折向青翠的深处延去。“曲径通幽处”,忽然想起这句话,此刻用来形容脚下这条小路真的是一点没错。明明是大队的人马嬉笑调侃着走上来,进入小径之后,虽有人声却无喧哗。清风鸟语,和着草木的芬芳。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此刻的龙山上完美的展现出来。几处依山势修建的亭廊,恰到好处的点缀在佳木野芳之间,使龙山平添了一份灵韵和雅致。那座龙型雕像依旧在,但少了之前带着自傲凌人的模样,在周围的绿树浓荫的掩映下,神情似乎也平和和安详了。或许是龙山的灵气的浸染,使它同化了?想起来路上远远看来时候,只是翠绿之中的一点鲜艳点缀,倒真不觉得呆板,只是点缀了呢。
一路边走边玩,上山的脚步未见沉重,反倒越来越轻快。及至山顶,和同伴一起在白玉小亭中暂,顺势远望。绵延起伏的龙山山躯,在湿润的空气中越发显得的青翠俊逸。回望家的方向,座座林立而起的高楼伫立在青翠之间。远非当日三五灰色的建筑孤零零的站在一片灰色的建筑群中可比。虽然天空开始飘起零星的雨滴,但再不见灰暗阴霾的天空,雨丝是清新和透彻的,天空是明亮的。龙头所伏的滦水之上,新旧三座大桥并肩。西侧正在修建之中的滦河工地的机器声间或惊得东岸的黄鸭成群飞起。想起不久前朋友曾在此岸拍到的天鹅,照片中青山绿水,良禽佳木已是美的无法言述。而此刻身在龙山之中,感受到的,又岂止是一个美字?深深的吸一口龙山上的风,风的味道已不再是早年野山之中清新的青青,而是充满了正能量的青翠。 此刻青翠的龙山,就是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浑身积满了蓬勃的力量,只待腾云而起!
归路之上,回望龙山,依依之情由心映眼。此番小别,定会再聚。龙山,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