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旧名仙女庙,仙女庙有条捞米巷,捞米巷就在仙女镇,不是地地道道的老仙女庙人,恐怕知之者不多。就像北京人爱提王府井、上海人爱提南京路一样,仙女庙人怎能不提老街——龙川街呢!上了老街为上街进城,离了老街算下乡,信不信由你,老街人就认这条理。
捞米巷位于龙川街中段、利民桥东五十米处,向东是糖坊巷。捞米巷不深,长不过三四十米,挂捞米巷门牌号的也就一十二户。
捞米巷因何成名?巷子里何处捞米?何人在捞米?真应了一句老话:说来话长。捞米巷头曾开过一爿张万源烧饼店,张万源是烧饼店的老字号,烧饼店的老板叫张玉书,倘若健在也该有一百三十多岁了。张老板生就一副慈眉善目,打烧饼炸油条手艺堪称一绝,烧饼皮子崩脆,底子不焦,瓤子绵软,口味极佳,油条黄亮亮、胖乎乎、劲抖抖,讲究入口不涩不腻不苦带甜带咸带香,却从不放半点糖星盐星香精星,功夫就在手头筷子的“拨”上——“三分油炸七分拨功”。远近四乡八集上街的人就爱吃张老板做的那一口。烧饼两文铜钱一个,油条一文铜钱一根,几十年不涨不降。童叟无欺,遇有手头不便的,饥肠难熬的,未付铜钱,张老板也不计较,更不会在粉板上记上“××欠铜钱几文”一类的混账。故而张老板人缘极好,人缘好人气旺,人气旺生意就不错。
张老板膝下三女,招爱徒为上门入赘三女婿,改名张继生。张继生继承了张老板的衣钵,店里的大小事一应由他上下打点。张老板落得轻闲自在,一日忽发奇想,找铜匠打造了一柄特殊的大铜勺,铜勺一米多长,勺子青花碗般大小。原来,张老板见河边口(利民桥与江都桥之间)每天淘米来的人大多有米粒撒落河边水中,加上该处乃米粮集散码头之一,落入河中粮食不在少数,于是他拿着大铜勺清晨和傍晚都在河边一铜勺一铜勺地从水中捞撒落的米,寒冬酷暑从不间断。张老板让老板娘和媳妇(其三女婚后不久即因病不治而故,老两口开明达理,又做主替张继生续了一房媳妇,一家人和乐融融从没丝毫芥蒂,非常难得难能可贵矣)在院子里扎了篱笆,养了几十只鸡,鸡食就是这捞来的米。
张老板养鸡可是与烧饼油条大有关系,因为在面肥发酵时,一定要加进原汁原味的鸡汤,不过用什么鸡加多少汤什么时候加汤那可是绝活,只有张家翁婿知道。
张老板扛铜勺捞米成了巷子里的一道风景线,老街人遂称小巷为“捞米巷”。
后来张老板将铜勺传给了二女儿,熟悉的人都爱称她为“二娘娘”(娘娘),二娘娘女承父“好”,每天都爱左手拎一只小木桶,右手拿着大铜勺,到河边捞米,家中也养了一大群鸡,到老都一直酷爱养鸡。
张老板夫妇、张继生夫妇、二娘娘夫妇早已仙逝,捞米巷还在,前几年龙川街东半边改造成步行街,捞米巷也就成了老街人的记忆了。捞米巷不再捞米了,张万源烧饼店随着公私合营也改成老住宅了。捞米巷老住户仅八家。小巷里走出了总工程师、厂长、经理、校长、主任、教授、大夫,市政协委员还有两三位呢。
说来造化有趣,张老板家的门牌号现在是龙川街89号,“文革”期间一度换为前进街3号,二娘娘家的门牌也上了解放路的号码,他们的居宅竟与捞米巷名无缘挂上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