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粮食,粮食,我们的粮食

时间:2010-01-16 03:04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张掖—孟澄海 点击:
  我记得故乡的祈雨仪式。每年旱季,村民们便聚集在土地庙前,献出牛羊和鸡豚,点燃柏香蜡烛,不断地向苍天大地祷告。香烟袅娜,喊声震天,气势悲壮恢弘。那时候,庙堂的供桌上摆满了面制食品,花卷,油饼,包子,面桃……他们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全部拿回来,一溜溜

我一直相信那些粮食就深藏于故乡的历史记忆中。是麦子、包谷、豌豆、土豆和青稞。美丽的植物,朴实的植物,在故乡一代代人的讲述里,有了神秘的性质与意义,它们跟传说与故事一起生根发芽,在广袤无垠的原野上开花结实,然后颗粒归仓,隐忍,沉默,像庄稼人一样走完自己的一生,大美无言,而大美背后蕴藏着血泪和辛酸,没有谁能够真正抵达一颗粮食的内心与灵魂。对于故乡百姓而言,一粒土豆就是一座神殿,一个金黄灿烂的麦穗便代表了土地神的微笑,一朵状如蝴蝶的豌豆花可以幻化成仙女的裙裾。在故乡的传说中,所有的粮食均来自于一个神仙的口袋,那个白眉白须的老者,从遥远的中原驾云路过我的故乡,他不忍心再看见那些以草充饥、面色青黄的生灵,于是解开口袋,把粮食的种子像雨点般洒向大地,从此后,故乡的黄土地上便有了翻滚的麦浪和芳馨的食物气息……
小麦,土豆,莜麦,土豆,青翠的叶子,淡白或深紫花序,袅娜摇曳的茎株,饱满丰腴的果实,还有如梦似幻的传奇故事,这些构建了粮食本质的事物,被语言描述出来之后,便有了诗性的美丽。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粮食作物仅仅以原生态的姿势不断呈现、闪动、飘摇或消失。我闻到了一颗土豆的清香,我看到了麦子的叶脉,如蓝色的小河,我甚至听到了青稞拔节的声音,神秘如梦呓,而更多时候,我闭上眼,会清晰地想起农人的一张张面孔:黧黑,苍老,皱纹纵横交错,眼角落满风沙尘土。在粮食的背后,是我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以及死去或活着的父老乡亲,他们弯着腰,与土地永远保持着一个倾斜俯视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能看清一种叫宿命的东西,一粒粮食与一个农民,一次抽穗扬花与一生默默无闻,究竟是农民在耕种粮食,还是粮食在埋葬农民?粮食被我一天天送进口,再吞入胃中,然后消化、排泄,化成粪土,可我已经淡忘了粮食的内心痛苦,比如旱灾与水灾,比如颗粒无收的年成,比如灾年时的祈雨、械斗,惊天动地的呼叫、哀嚎,还有噩梦、痛苦,泪与血。
没有谁真正知道故乡种植粮食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几个考古工作者在距我老家不远的河岸上,挖掘出一座古墓,从墓葬的规制与陪葬品上推测,死者大概是汉朝的一位戍边将领。墓室里有壁画,上面画满了星月与飞翔的云朵,同时也画有植物,最多的是麦穗、豆花以及玉米宽大的叶片,星云之下,那些美丽的庄稼舒展、飘逸,全部呈现出凌空飞动的姿态。更奇怪的是,在为数不多的陪葬品里,有一个陶罐,里面盛着粮食,由于时间久长,粮食全部碳化,已经分辨不出是麦子还是青稞。陶罐里有晶亮的水,那些黑黝黝的粮食颗粒就漂浮在水面上,阳光斜射进去,照亮了粮食的亡灵,让人感觉到它们会随时会从幽暗的墓穴里走出来,还原前生今世的形状,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据考古专家分析,那些被时光掩埋的黑色颗粒,应该就是故乡最早的粮食,距今至少也有2000年的历史了。但故乡的农民从不认同这些考古结论,在他们的心中,粮食的源头永远被神话传说覆盖,充满了先验的神秘与幽远,一粒麦子和土豆,被埋入大地,春雨中长出青苍美丽的叶子,秋风里摇曳饱满的果实,那是一种缘分与神性,其结果永远不会被人知晓,一如他们变幻莫测的命运。
粮食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之路。粮食的路蜿蜒曲折,苍凉悲壮。只有我们沿着粮食的路前行,才可以洞见乡村的本质奥秘,才能发现农民的天性和人格。在我的故乡,从未听说有人真正离开庄稼,过上一种仕宦显贵的生活。一个家族上溯至五代之前,都是耕种粮食的农民。定格于他们记忆中的场面永恒不变:春种、施肥、浇灌、薅草、秋收、打场,驾着毛驴车为公家缴粮,因贱卖了几斤小麦跟老婆吵架干仗……粮食的梦连着每一个农民的梦,而梦中有阳光下跳动、闪亮的麦子土豆,有灿烂如金的青稞穗子,也有焦灼烦恼、痛苦与无奈,更有灾年带来的撕心裂肺的饥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王五的农民,他在土地上辛劳一生,没有留下房产与金钱,临死时,人们在他的窑洞里发现了几十石粮食,包括陈年的麦子、土豆、玉米和燕麦,甚至还存有大量的麸皮以及老鼠吃剩下的粮食残渣,而就是这个人,生前却一直向上面申请救济粮,过着吃了上顿缺下顿的生活。王五没有子女,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给我带上一些粮食,到阴间我还要吃饭。他的葬礼极其简陋,没有花圈与响器班子,在那个阴晦的冬日下午,人们把瘦削如柴的老人抬进了棺材,好心的人将一蛇皮袋麦子同时倒了进去。那一刻,暗淡的天光下,他的尸体周围立刻塞满了粮食的颗粒,金灿灿的小麦几乎覆盖了那张沧桑愁苦的老脸。没有人说话,大家的神情凝重而悲凉。面对即将入土的王五,我第一次感到粮食的金贵和重要,在这个只有五百多口人的村庄,王五是一个光棍,而他成为光棍的主要原因就是年轻时缺少粮食,那时候,没有哪个女人肯嫁给一个缺吃少喝的汉子,农谚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吃饭乃人生头等大事,千古如斯。村民不会责备王五的乖巧吝啬,也许是,他生前节约下的那些粮食,仅仅是为了带回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换来一个美丽俊俏的媳妇。
我站在故乡的一片河滩里,迷茫地眺望四野的土地。河岸。磨坊。塘坝。独木桥。大轱辘铁车。耙耱犁铧。黑亮油光的羊粪蛋。散发清香的麦草垛。记忆中所有的老景都在时光中消隐或飘逝,现在能看见的只是刚刚建成的砖窑、石料厂,到处是滚滚的黑烟、灰尘,污水打着旋流入小河。我记得这里曾经是一大片土地,由于靠近河滩,有着丰富的腐殖物,土壤肥沃,不论种植何种庄稼,都可以有满意的收获。为了争夺这片土地,村民们费劲心思去巴结上级,请客送礼,有人甚至不惜给村长奉献自己的老婆,用美艳的肉体交换种植粮食的土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还发生了一次械斗,矛盾的起因,同样是为了几分河坡地。两个家族先是口角,后来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以致闹出了命案。而当这一切平静之后,岁月带来的是春风春雨,白露秋霜,时间洗涤了当年留下的血痕,在美丽的土地上,依然牛哞马嘶,庄稼茂盛蓬勃。那一年,我家也分到了两亩三分良田,到了春种时节,父亲吆喝一头牛,赤着脚板,弯腰扶犁,来来回回耕地播种,歇晌时,他就敞开衣襟,露出古铜色的胸膛,很放肆地吼几声秦腔。到了秋季,我们全家人就集合在河滩里,割麦子,挖土豆,姐姐把田间的野花插在头发上,快乐地挥动着镰刀,把割下来的小麦码成垛子,而我和母亲则跟在后面捡拾麦穗。傍晚时河水清清,岸边吹来淡紫色的微风,我们一家人坐在水边,听土豆花发出细碎的声音,仿佛听到了粮食美妙的歌吟……
沿着时间的通道一直往前走,我又一次真切地目睹了那个有着黄土矮墙的场院。高大的麦垛、豌豆垛、油菜胡麻垛、石磙子、铁叉、木锨,打场的农具斜躺横卧,与静默的粮食垛子构成了一种别样的景观。那年代,每到十月,从黎明开始,就有村民走进场院,给骡马套好磙子,一声声吆喝,石磙便在牲口的拉拽下慢慢转动起来,到了下午,一场粮食被碾了下来,然后是拉杆、撺堆、扬场、扫地、清场,所有工序井井有条,紧张、忙碌,但也充满了欢乐与兴奋。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村民们用原始、古老的方法将麦子、青稞、豌豆打下来,然后装进羊毛口袋,堆放于场院中央。为了防止粮食丢失,生产队长每天晚上都会派人守夜放哨,而那也成了年轻人最喜欢做的一项劳动。因为在那样的夜晚,他们可以偷偷约来自己的情人,两人钻进草堆,美美地亲热一番。不知出于何种理由,故乡的人相信打麦场会给他们带来好运,在停放粮食的地方,男女发生云雨之情,能使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美好的性,美好的粮食,二者被他们联系起来,赋予了一种图腾般的意义,神秘而又神圣。
粮食停泊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当一粒豌豆和麦子穿越我们的灵魂,思想便有了原初的朴实、清澈与深邃。在我的故乡,粮食就是神灵,就是一种宗教。庄稼人相信,每一种粮食的后面都站着一神灵,豆神,麦神,油神,还有土地神、磨坊神,太阳神,雨水神,只要是跟粮食有关联的事物,神都要附着在上面,感应天地,发挥其神奇的作用。村民眼中,无端浪费糟蹋粮食就是亵渎神灵,就会引来报应。我小时候吃饭,父母亲从来不准在碗底留一片面条,哪怕剩下的是面汤,也要喝得干干净净。人吃饱满的麦子,驴马吃糠秕青稞,猪狗则吃麸皮与涮锅水,在消费粮食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遵守节约的原则。多年后我走进城市,在这个从不种植庄稼的地方,我发现人们对待粮食的态度绝没有乡下农民的那种神圣,那种关爱与敬畏。这里的人可以把馒头扔进垃圾桶,把吃剩的饭菜随意倒掉,甚至拿雪白的米饭敬奉自己的宠物。在饭馆酒店,每天都有大量的粮食制品被无端抛弃,或者倒入下水道,随着污水流向远方。走进城市,粮食成了名副其实的消费品,它们不会有美丽的梦,不会梦见蓝天、白云和清清的小河。
我记得故乡的祈雨仪式。每年旱季,村民们便聚集在土地庙前,献出牛羊和鸡豚,点燃柏香蜡烛,不断地向苍天大地祷告。香烟袅娜,喊声震天,气势悲壮恢弘。那时候,庙堂的供桌上摆满了面制食品,花卷,油饼,包子,面桃……他们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全部拿回来,一溜溜排开,供奉在那里让神灵享用,藉此来祈求老头带来一场及时雨,挽救奄奄一息的庄稼。庙前尘灰飞扬,纸灰飘摇,巫师挥动着生锈的铜剑,于破旧的祭坛上来回跳跃,口中念念有词,仿佛真格在呼风唤雨,而下面的百姓则默默无声,或匍匐跪爬,或双手合胸,做出万分虔诚的姿势。酷热难当的炎阳下,到处是黑压压的脊梁和脑袋,那种场景里,偶然也有人抬起头来,唱几句歌谣:雨啊雨啊快快下,馍馍烙成车轱辘大,套在脖子里吃一夏……唱歌的竟然是一老人,他唱几句就哽咽了,老泪顺着眼角一滴一滴地淌下来,落进了滚滚的尘灰里。四月,粮食从土里刚刚探出身子,没有雨水,叶子很快枯黄。村民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这个土地庙,没有谁知道祈雨后,会不会盼来一场甘霖,但他们还是坚持完成这个仪式,真实,恳切,衷心,虔诚,从黄昏到午夜,一直等到星光漫天,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很多时候,当地研究民俗的专家对乡村祈雨仪式持否定态度,认为那是一种迷信活动,反映了农民的愚昧落后。但我却不以为然。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金枝》一书中说,人类的宗教与巫术从本质上看,都源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农民的第一需求就是活下去,而要活下去就得吃饭,就得生产粮食。粮食恍若呼啸的子弹,最终击中的就是农民孱弱的躯体。当饥饿穿越他们的肌肤,抵达内心与灵魂之时,一颗麦子或土豆就会成为他们的帝王。粮食走进他们的血液,沉淀于意识深处,最后就升格为一种信仰。他们祭奠土神,敬畏苍天,就本质上看也是为了求得粮食丰收。在农民朴素的心灵中,粮食高于一切政令、口号和空洞说教。
定格在我记忆深处的一个完整版本是乡村推磨的情景。磨坊,就是两间木头板房,孤伶伶地河流之上。房子下面是一扇巨大的轮子,水流从一木槽中飞泻下来,打击齿轮,轮子转动带动上面的两扇石磨,也跟着慢慢地旋转开来。推磨的时间一般选定在农闲时节。父亲赶一头毛驴,驮着一口袋粮食,领着母亲和我,走进那个破旧简陋的磨坊。按照习俗,每次推磨前,父亲都会在板房前烧一摞黄裱纸,焚几柱香,然后嘱咐我们磕三个响头,祈求磨神保佑,能多磨出一些面粉。那年月,我只有六七岁的样子,还够不到箩柜,不会摇摆笨重的箩把,父亲就让我坐在磨盘旁边,往那个石臼里填塞粮食,手抓一把麦子或豆子,慢慢地,轻轻地塞入拇指般大小的石臼,随着石磨地转动,塞进去的粮食很快就不见了,之后就再抓起粮食往里面放,如是反复,直到全部磨完为止。推磨往往在夜晚,有时候免不了瞌睡,迷迷糊糊觉得自己是坐着磨盘,悠悠荡荡地飞起来,为了不让我打盹,父亲和母亲轮流给我讲故事,说谜语,我至今还记得他们给我说的一个有关石磨的谜语:石头重重不是山,千里迢迢在眼前,雷声隆隆而不雨,雪花飘飘而不寒。现在想起来,那个谜语无意中说出了粮食的宿命。它们被人堆放在磨盘上,随着磨石的转动,开始了万水千山的行程,最后在轰隆隆的声音中变成了面粉,变成了美丽悲壮的雪花,让人食用,消化,复归为飞扬的尘土灰屑。
一直怀念故乡的粮食。在遥远的岁月里,那些麦子、豌豆、青稞与玉米,生长于黄土之中,周围环绕着牲畜粪便酿成的肥料,有阳光与雨露的滋润,甚至连通着天地神灵的精气,它们经过石磨加工,没有铁腥味,没有机油味,更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增白粉与添加剂。我喜欢吃母亲制作的馒头。母亲用大铁锅蒸馍,风箱呼塔呼塔地响起来,柴禾的光焰照亮她热汗涔涔的脸庞,不到40分钟,她就开始揭开蒸笼,从木屉上取下馒头,那些馒头一个挨着一个,暄软,白净,滑嫩,散发着扑鼻的清香。有时候,馒头上面还留有母亲的指头肚印,能清楚地看见指纹间的箩箩和簸箕,圆圆的,像放射着光芒的月亮。
我是在想,一个人热爱粮食,就是对故乡,对农民的感恩。我们的血脉中连接着故乡的每一株庄稼,不论你身居何职,身在何方,只要感恩农民,你的心脏就会像一颗粮食,永远美好圣洁,在天地间散发芬芳。

顶一下
(3)
75%
踩一下
(1)
25%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骑士的崛起:骑士阶层的崛起和衰落

作者:阚天下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在欧美被普遍称为“黑暗时代”,在这个时期,宗教严苛,战乱频繁,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同时…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故乡的集市

    我独自坐在河岸,望着安静平和的集市,望着夕阳笼罩的故乡。我心想这里从前是个码头,...

  • 想念羊肉烩面,想念胡辣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胃口和文化一样,都很难被改变。...

  • 钓 鳝

    在我的老家江淮地区,以前每到春夏秋三季的节假日,乡村的沟渠、池塘和稻田边,总是少...

  • 太阳花开

    开故乡二十多年了,许多往事都随着时光的离去慢慢的淡去。但记忆中,最是忘不了的却是...

  • 由故乡的集市思考到岁月人生

    我趴在地图前,想从密密麻麻的地点中找到我的故乡鲁湾。它太小了,像是沧海一粟。在辽...

  • 屋檐下的燕子

    有一年春天有两只燕子在我家的屋檐下筑巢,我和母亲发现的时候屋檐的墙壁上已经粘了许...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