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恢复了高考制度的乡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为了给那些蹉跎岁月中的农家子弟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乡教办决定在一所乡村小学办两个高考复习班,为农村的孩子搭建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平台。母亲作为六十年代的师范毕业生,被抽调过来担当起了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 当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弟弟刚上一年级,正是依恋母亲的年龄,母亲却整天忙碌在复习班,无暇顾及我们。好在我们就读的小学和母亲所代的复习班在同一所学校,放学后,找不见母亲,我便拉着弟弟的手,跑到复习班的教室外,偎在人家的窗台下,眼巴巴地盼着母亲下课。好不容易盼到下课铃响了,母亲却还在讲台上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为学生讲解。下了课走出教室,还常常被三五个学生拦住请教难题。晚上,我们多想偎在母亲怀里,给她讲讲一天的新鲜事啊,可她安顿我们睡觉后,还要伏在罩子灯下批改厚厚两摞作业本。间或还有她的学生前来请教,在灯下一聊就是大半夜。那时,学生们心中充满憧憬,像母亲一样的乡村教师也是倾尽全力培养这些农家子弟,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的未来。 记得母亲有位学生,已在生产队劳动了几年,高考复习班组建后,怀着未曾泯灭的理想再次走进教室。他的父亲已去世,家中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母亲,一年四季难得有什么进项。由于家境贫寒,估计他常常连饭都吃不饱,却拼了命地学习。晚上,在教室里点个煤油灯,整夜整夜地看书,困了就趴在桌子上迷糊一会儿;白天,连走路都捧本书读。考学,是他们这些出身寒门的农家子弟的唯一出路。一旦分数达线,从此就跳出农门,命运发生逆转。记得一天下课后,学生们在操场边惊慌地围在一起,中间有个学生面色苍白地躺在地上——原来,是这位同学晕倒了。学得太苦,营养又跟不上,所以体力不支。母亲忙在灶上冲了一碗鸡蛋汤,让他喝了下去,才渐渐恢复体力。 每到星期三、星期六下午,方圆几十里的村民会背着干粮袋聚集在校门外,为自己的子女或弟弟、妹妹送来蒸好的馒头和咸菜,一来减少他们路上往返的时间,二来也见见面儿,为他们鼓鼓劲。由于复习班是临时组建的,各方面条件并不完善,学校只能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灶上为学生们供应开水。每天,学生们用开水泡馒头,就着咸菜对付一日三餐。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二年高考结束后,竟有三十几名学生考上了大学,披红戴花奔赴各地高校。 那位曾晕倒在地的学生,后来考取了一所地质大学。几年后,毕业分配在某地质队的他曾回学校看望过母亲和几位老师。忆起当年在高考复习班的经历,他感慨不已,称那是自己咬着牙爬坡的一段经历,刻骨铭心,又满怀希望。 后来,高考复习班统一并入镇中学,母亲带着升入初中的我们调入镇中学教书。三十年过去,那办在小学的高考复习班,那争分夺秒学习的情景,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潜移默化地给我以鼓舞和力量。母亲说,虽然复习班办在简陋的乡村小学,虽然只办了短短几年,却改变了许多农村孩子的命运。如今,当年从复习班走出的学生已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人才。无论在哪里,相信他们不会忘记: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他们搭乘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班车;是办在乡村小学的高考复习班,为他们搭建了实现梦想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