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处深巷里的四合小院,住着南来的北往的,成家子的,单身的,上班族的,自做买卖的各色租客。于离乡太久的大多数人而言,住久了,会有家的归属感。
每每,夕阳泛红,下了班的,收了摊的,赶着回自己的小窝,就像农人忙完了一天庄稼,扛着农具,悠哉地哼着小曲,自然而然……小院里,车子渐满,锅、碗、瓢、盆,水龙头响起,喧嚣和温火燃上。东邻抱着青椒、茄子、火腿摇向水池,西邻爱烧藕块排骨汤。楼下2岁小宝宝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又开始了,放了学的5岁小哥哥,叫上邻家4岁的小妹妹玩过家家。谁家今儿放了草原歌曲,隔壁的来段个儒雅的古筝伴奏的《高山流水》,遥相呼应,邻人们也乐得雅俗共赏。大人们忙着煮上饭,边切菜边聊着,无非是哪边的菜价便宜,哪儿又出了什么奇闻。孩子们疯玩起来,免不了磕磕碰碰,你绊着我了,我推着他了,吃了亏的,都要哭喊几嗓子,惊了做饭的妈妈们,各喊自己的娃儿。哭了的,赶紧抹把泪,抱一个。那欺负了人的,自然要被家长教训一番。然后妈妈们乐哈哈地把娃儿拎回家,也不见有为这事恼了的,互相埋怨的。娃儿们更是三秒钟的记性,还没被拉到家门口,又耗子般的蹿了出去,一起玩得热火,小院一派祥和……
赶上周末,都窝在家里睡懒觉,被唧唧喳喳的鸟儿般早起的孩子们吵醒了,懒懒地爬起来,互问个好。年轻的三两个约着,逛街,超市,游玩。小妈妈们在羡慕和抱怨声中,忙着总也不尽的家务,时不时的吆喝一下不听话的娃儿。爱面食的苏北妞,包起饺子,叫上四川妹子捧场,川妹子也贡献了从老家带来的熏肉。还有南方的哥们,指着人家特地老远的路淘来的煎饼夸张地喊:这,能吃吗?那表情,仿佛人家赶了灾年,啃树皮,嚼草根呢!哈,隔行如隔山,隔着习俗,就隔着万水千山,乐事频出了。反正,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要是哪家赶上夜班,家中无人,可把孩子寄放在邻家,像是寄在银行保险柜里一般,都是放心的。若是突下了急雨,也不管谁家晒的衣物,先收了。谁家做饭烧菜,缺个佐料啥的,互行个方便。一点不似时下描述的那般,钢筋水泥,冰冷了人心。
一天的委曲声,便是叮叮当当的洗漱。女人们爱扎堆,洗澡洗衣服的,便赶着人多一起凑热闹。讨论着热播剧的剧情,嚷着吃多了,要结伴出去遛弯。有的开玩笑:我们一家三口,才不跟你们小光棍混呢!对方听了反乐了:你不去正好,少了你,咱们还二人世界呢,哈哈。说话的当儿,忙完了,关了门,抬腿就走,把一派融融的乐意留在身后……有时,会去寺院的门口,看老人们扭秧歌,打太极,倚在月桥上,数着霓虹,畅想着未来。有时,会溜进校园里,偷享那一分安然。毕业经年了,还是大摇大摆的跨进去,无视门卫疑疑惑惑的表情。通了关,才小跑着偷笑,感叹,到底大了两岁,心虚了。
也不全是美事,哪天撞见了,跟大伙了一分钱交情都不讲的房东阿姨,我们会小声传递着:包-租-婆来啦!乐的开怀…
人间的烟火色,冷暖都融着轻火微温的人情世态,这才让思乡的情感,不再那么浓烈。凡事的不如意,也随南腔北调的关慰,一笑而散。需要有一颗心,盛装着烟火色的图腾,行路上,互为取暖,温世。
月初上,华灯渐远,陌巷深深里,有鸡犬相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