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过去了,许多事情如过眼的云烟,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然而,这一段高考故事,却刻骨铭心,久久不能忘怀。
时间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我就读于苏北的一所重点中学。高中毕业时,刚满十七岁。那可是人生中读书的黄金时光呵!脑子特好使。像语文、地理、历史、外语这几门课,从来是不用复习的,我当堂课就记住了。至于数理化嘛,可是我的强项。尤其是数学。擅长于证明复杂的几何题和三角题。思维特敏捷。到1959年毕业时,我的各门学科成绩,均达到85分以上。在班上排名第一,全年级排名第三。有趣的是,因为我一米八的个头,百米短跑和跳高、跳远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的标准,所以,成绩最好的科目竟是体育——100分!
那时,四月份就开始酝酿报考的类别。当时报考分三类:第一类是理工,第二类:医农;第三类:文史。成绩好的一般都报考第一类。虽然,我对文学很感兴趣,作文屡屡被老师在课堂上作为范文宣读,但拗不过当时的时尚潮流,我还是报考了第一类。我多么想成为一个天文学家呵!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去追寻UFO的行踪!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天象------!我满怀激情地填上了南京大学天文系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呢,填的是南京工学院,第三志愿是南京化工学院——我对物理,化学也很喜爱啊。考生登记表上还有一栏:“是否服从分配?”如果你填上“愿意”,招生委员会就会把你分配到你所填志愿以外的学校。尽管根据我的优秀成绩,我填的志愿并不算高(班上有近十名报考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但考虑到如果高考发挥得不好仍能上次一点的学校,我在这一栏上端正地填上:“愿意”。
那时,中学所在的小镇没设高考点。班主任包了两部客车,带领全班54人到100多里外的扬州市应考。考场设在扬州师范学院内,校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每考完一门,同学们都找我们几个“尖子生”对答案。对上了,欢天喜地,没对上,懊恼不已。我们几个成绩好的同学答案大体相同。考完后,我们几个都很兴奋,对这次能取得好成绩和被第一志愿的大学录取充满了信心。遂决定从扬州经镇江返家。在镇江,我们畅游了金山寺和北固山。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我大声吟诵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迎着灿烂的阳光,我们齐声高唱解放军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那种意气风发的豪情,那种年青纯真的友情,至今怀念不已。
……录取通知书渐渐发下来了。“班上有三名录取于清华大学,两名录取于中国科技大学。我也充满期待地等待着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可不知咋的,通知一直没有下来。是邮电部门没送到?——不可能!志愿书上我填写的家庭住址清清楚楚。再说,这一带的邮递员和我家挺熟,他答应有通知马上送到的。再就是我没考好——也不可能!多名和我对过答案的同学被名校录取就是佐证。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苦思不得其解!
------苦等到八月下旬,正是热带风暴来袭的一个上午,邮递员冒着大雨送来了通知。我急忙接过印有《省招生委员会》的信封。呀!怎么轻飘飘的?我感到有些不妙。打开一看,仅有一张六十四开大的小纸,印有寥寥数十个铅字: “XXX同学:由于你未达到录取标准,决定不予录取------” 下面盖有《省招生委员会》的红印章。当我看到“不录取”三个字时,犹如挨了一闷棍,脑子里一片空白……一阵狂风,将我手中纸片的吹落在暴风雨中!我仿佛从梦中醒来,唉!八月的风啊,吹断了我的大学梦!
一连几天,脑中老是盘旋着“未达到录取标准”几个字的意思。但究竟录取标准是怎样定的呢?无法知道。我自按“学习好、身体好、品德好”的标准来衡量,相信是够格的!在班上,我可是公认的好学生啊!怎么就不符合标准啦?
稍后,学校的一位政工干部对我说:“你的二哥在台湾,考得再好也不会取你的!”
我终于明白了,那就是二哥惹的祸! 他是没钱上高中,考上公费的航空学校,1947年随校迁往台湾的。他离家时,我不到四岁,脑中已全无他的印象。想不到他竟成了我进大学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这时其它毕业班也传来消息,母校不愧为省重点中学,即使班上成绩最差的,只要家庭没问题的,都被各大学录取了。
我陷入无边的苦闷之中。人,是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的,也无法改变家庭成员的历史啊!看来,我这辈子与大学无缘了。
别了,灿烂的大学梦,别了,无涯的学海!17岁的我丢掉了中学的课本和笔记,把一张张学校颁发的奖状折成小纸船,任它随家门后的小河水飘向远方……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离开家乡,放弃大学梦,闯世界!
同学们为我惋惜,联名送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由字写得最好的同学在首页写上了高中语文课本上何其芳的一首诗: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凡有生活的地方,
就有快乐和宝藏。
……
我理解他们的用意,并为他们的真情所感动。自我安慰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为此多烦恼呢!在他们整装待发准备去大学报到之前,我挥泪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告别了我青春洋溢过的母校,到有生活的地方,谋生去了……
后记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青春已随风飘逝。遗憾的是,在那最好的学习时光,我终因家庭成员的政治问题而痛失进名校深造的机会;欣慰的是,我并没有因高考的挫折而沉沦。怀着一颗对祖国赤诚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风风雨雨中,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我的劳动成果多次得到省市级的奖励。在1988年,我被单位首批聘用为高级工程师,后又被一南方大都市聘为市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更欣慰的是,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过后,过去在教育和招生上的一些错误得到了纠正。1994年,我的小孩也是十七岁时,考上了名校。目送提着行李小车去学校报到的高大身影的小孩,不禁无限感慨:时代进步了,只要自己努力,年青人就再也不会遇到我高考时那样的遗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