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了房子,也想起了荫护我二十多年成长的“家”。而“家”却是多变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随着岁月的更替,生活条件的改变,也是由于年岁的增长,物质的不断更新,便对容身之所有了切身的取舍,是以,在经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家”的样子与往昔相比,简直是“改头换面”。
谁能没有家?然而,家在各人的心里,那最简单的“概念”和意义是否是相同的?我尝以为,“家”,只不过是一方不须太大、只够得容身的处所,还有几口与自己亲密相处的所谓的“家人”,再附加几件构成为“家”所必须的物什,便是“家”。讲到这里,尤想起小时候家在农村,父亲给我们解释的“福”的象形意义:有衣服穿,有一条扁担,有一所房子(四周如围墙的“口”字),有一方薄田,便谓之“福”。如此的解释在当时有多个版本,但唯独父亲说的这个,我觉得深刻。那如此,有了一个像样的“家”,是不是也可称之为“福”?“家”与“福”似乎它们间的关联更紧密了?
父亲说起这个“福”的时候,正是我们身处在“福”中而不知的童年时代,几间瓦屋,几方水田,一头一大家共用的水牛而已。有没有衣服穿?有,除非过年过节,平常大多是父母穿过以后再改小的。因为兄弟多,那时的物资也相对匮乏,田也少,我家还“多余”了两个“吃白饭”的人,一个是父亲,他是公办教师,没有田地,拿的是所谓的“皇粮”,一个是小弟,他是“黑式”户口,正宗的“超产”分子,之所以如此说,也只怪母亲一心想女儿想疯了,在伯父伯母的劝说下铁了心的要“再生一个”——好!等小弟呱呱落地,负责接生的赤脚医生二姑姑开口说:“呀,二嫂,又是个崽娃子!”母亲才彻底死了心。
兄弟多,长大的阶段当然热闹。隔壁是爷爷奶奶家,吵啊闹啊疯啊在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是最多的,爷爷总是拉着我们的手、摸着我们的头眯着眼笑说:“轻点声儿,屋椽子吵穿了!”还是不尽兴。有好吃的更是赖在爷爷奶奶家不舍得走。或者在外疯玩够了,到得时辰不早还知道回到“家”里来,也常是围在爷爷面前,听他讲各种各样没听过的故事,缠着奶奶听她指点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讲牛郎、织女、嫦娥还有吴刚。家在当时的心里,就是温暖的港湾,供给自己无尽笑声和关怀的天堂,无论房子是用何种物质制成,也就是无论所住的房子是楼房还是瓦房,是红砖房还是土砖房,无论是在城里还是乡下,街上还是农村,在下雨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在心里牵挂,在受欺负的时候,有一个地方给自己抚慰。少时不懂什么是离别,随同大人一起走亲戚,会朋友,知道住着人的那个位置,那个方向,无论因为好奇还是因为什么而在外贪玩,到了肚子饿的时候,能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回返,在潜意识里,也把“客家”作我家。所以家在此时的心里概念很模糊,意义很浅薄。
更大一些,家在心里是放学后放书包的地方,也是与二弟赛跑着从门口坡下的水库边回到爷爷奶奶面前争着吃肉的地方。无论刮多大的风下多大的雨落多大的雪,在成长的岁月里,家是伴着泪水和欢笑的一种甜蜜和温暖,而我们幼小的心灵理解不了太多的含义。只到升到小学六年级,纯粹的住读生活,让家在心里浮起了一个模糊的轮廓,家是每到星期三、六回去的地方,吃过一顿饭,撅上一两罐的水盐菜或白花菜,扛上一袋二、三十斤重的大米,便又带着家人亲切和唠叨的叮咛上路,去到学校在书本中和老师的教诲里寻找未来的家,而真切的家在逐年逐月的奔波中变得衰落,家的温馨如昔却也只能留在昔日。
我们的不断长大让父母感到无比的无奈,学费、生活费、家里的日常开支,还罔谈农药、化肥、左摊派右提留等等了,就已经让父母焦头烂额。父母当时养成的坏习气更促成了家里的火药味替代往日的温馨惬意。父母吵架、打架以至闹离婚于我家而言是常事。记不清多少回了,异常憔悴的母亲提着一包行李,噙着两眶失望悲伤的泪水,走到我面前极度严肃地问我:“是跟我走,还是留在这里?”不及我收拾悲痛的心情,不及我强压欲绝的伤心后的恳切却哽咽的回答,母亲一甩手中不轻的包袱,撂到肩头悠悠地往后山石堰堤上走,我一声呼天抢地的“妈——”,终于扯住了母亲决然的脚步。母亲没有回头,伫在原地,我知道我的力量不足以阻住母亲坚定的心,我挂着滔滔的泪水,跪向在一旁看热闹、空余摇头叹息的村人乡邻:“求求你们,请把我妈妈拉回来!求求你们了……”家的形象在我心里是这么脆弱的风中楼台,一根顶梁的柱子倾到了一边,这个供得遮风挡雨、赋予无限温暖的家,即刻就要分崩离析。此时的家,在心里更像是“早熟”的责任,原来父母之间的感情是决定“家”与“不家”的最根本因素,身为人子的我们,却过早地要行使“维护”这个并不怎么温暖的楼台不过早倒坍的“责任”,小小的我们,私下里商量也承诺着,不再惹父母生气了,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年岁的增长更加重了父母的辛苦,只是,再怎么“听话”,有一样没有“听话”,也还是不成功的。父母苦口婆心嘱咐我们读书要用心,要刻苦,将来做个人上人,可是我们却做不到,或是做的还是不够好。每每一想到身为人民教师,也从教了几十年,桃李自是遍天下,而此时也是刚刚退休的父亲,莫名有几丝的悲哀,我也是他的学生啊,我的几个兄弟包括几个堂哥也都曾是他的学生,可真正凭自己的能力考上大学的,只有“黑式”户口的小弟一人,也许正是应了小时候我们假装欺负小弟时他回我们的一句话:“我没有田,我将来要考大学,我现在吃你们的,将来我一定会还给你们的。”小小的弟弟眼神里尽是无辜的诚恳,没人不被这个“小人儿”的话感动,家人早就把这话记在了心上,到那一天小弟的“谢师宴”上,家人再度将这话重述给小弟听,小弟脸红红地一笑:“嘿嘿!我咋不记得啊?”除了对自己的惋惜,和对小弟的羡慕和祝福,也有着与父母一样的自豪,在人前人后无比欣慰地回答着别人:“我的小弟是大学生!”脸上也泛上了一道金色的荣光。随着小弟艰难地从大学毕了业,父母也总算舒了一口气,这大半生的坚持,也是该有一个完美的结果了。
家的概念在伴随着父母吵了大半生的时间里逐渐清晰明了了。在一个又一个亲人撒手而去、一个又一个灾难陆续降临,坚持到最后,家的意义也越发深刻,有“家”便是有“福”。“家”于我们而言,是依靠、是亲人间相互依靠的能力,尤其不忍看一个家庭被痛苦缠绕的场面。如果单只是贫穷,只要是完整的一个家,我相信还是幸福的;如果一个家也是完整的,也不怎么贫穷而且富裕盈实,但却是勾心斗角、心猿意马的,我只能说,与其痛苦地坚持,不如轻松地放手……家意味着和谐和信任,家是每个家庭成员心头最温暖的港湾,家是最值得珍惜、最可贵的宝物,因为再没有什么比亲人更亲的人,只有在一个真正的家里,无论富裕贫穷,无论完整残缺,有亲人真诚的笑容,有亲人温暖的情义,有亲人贴心的鼓励,有亲人悉心的关怀……这比千百句善于逢迎拍马的人那虚浮、狡黠的奉承话和千百样浅薄、功利的临时热情要实在得多,要持久得多。
家是我的根,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飞向何方,无论我拥有如何的身份地位,家是我心里牢牢的维系;家是我心里的一盏灯,无论我的前途多么光明,这盏灯时时提醒我道路的坎坷和罪恶的诱惑,无论我的前途多么黯淡,这盏灯时时指引我正确的方向,给予我坚定的鼓励;家是我生命的依靠,无论我的人生多么曲折崎岖,我总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家的慰藉和支持,无论我的现实多么残酷,我也总是在最晦涩的日子里感受到家的理解和指导;家是我的明天,家是我最终的归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