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龙图打座在开封府”,是京剧“秦香莲”中包拯的一句唱词,高亢悲壮,响遏行云。一曲方罢,黑脸包公将那人面兽心的陈世美铡于堂前!包龙图这个名头大有来历。包拯为官清廉,执法如山,巧破狸猫换太子案,宋仁宗母子得以团圆,仁宗亲自为包拯画像以示浩荡皇恩。皇帝画的图像称龙图,图像挂在存放皇家档案的龙图阁里,又封他为龙图阁直学士,便有了包龙图这称谓。 开封府即是当年汴京的首府衙门。开封府初建于五代后梁,也称南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官府中,北宋开封府规模最为宏大,天下首府,地位显赫。府尹总领府事,掌管京师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寇准、欧阳修、包拯、范仲淹、苏轼、司马光、宗泽等北宋名臣先后出任开封府尹。北宋的太宗、真宗、钦宗未当皇帝之前也曾坐镇开封府,体察民情,治理京畿。他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弘扬了“公生明,清慎勤”的功德正气,开创了“清廉刚毅,除暴安良”的官衙新政。 包拯,庐州合肥人,29岁中一甲进士,授建昌县知县(今江西南城县)。为奉养双亲,毅然辞去官职,居家十载,直至父母去世后又守丧三年才出仕做官。重登仕途时包拯以诗明志,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这首自勉诗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决意为民造福、留名史册的宏大志向。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59岁的包拯任开封府尹,他第一把火便是裁撤门牌司。当时平民告状,须通过门牌司层层上递案件,官吏趁机讹诈百姓。包拯此举,民心大悦,官吏再不敢欺压百姓。包拯知开封府,前后仅一年有余,但他勤政爱民,铁面无私,疾恶如仇,不畏权贵;史书说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向宋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之表率,贪赃则是“民贼”。他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偏听偏信,要爱惜人才,除去苛政,严正刑典,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仁宗宽厚仁和,多采纳施行。包拯关心民众疾苦,主持正义,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汴京百姓交口称颂——开封有个包青天! 开封府内《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为北宋遗物,上面刻有北宋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惟包拯名下被人们抚摸成一道深深的凹痕,包拯的姓名都模糊了,真可谓“碑上名不见,留名在口碑”,历代民众对包公的敬仰爱戴,此石可鉴。包拯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正义和真理的化身。开封府也因此名垂青史,闻名四海。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史有其事;大堂上铡了驸马爷则是老百姓编了戏出一口胸头怒气!历朝历代,官僚阶层和百姓之间总有一条无形的、难以弥合的鸿沟。鸿沟里翻涌着老百姓的怨愤无奈和统治者的狂妄贪婪。其实,无论王公贵族高官衙吏,多起于风尘草莽,皆来自黎民百姓,却不知一旦红袍加身,享用了民脂民膏竟会忘了根本。不是昏昏噩噩,便是强取豪夺,肆无忌惮地欺压百姓。出自污泥而不染的清官寥寥可数,包拯灿若星辰!开封府正厅有一副楹联:“嵩岳南横千秋怀赤胆,黄河东去四海颂青天”;赞颂的就是包拯。巍巍乎包公,尽忠尽孝,惩恶扬善,解民疾苦,廉洁奉公!一介官吏被喻为巍巍嵩岳,千百年来被天下百姓颂为青天,今古几人有此殊荣! 包公戏千年不衰,最让百姓快意的戏剧就是“秦香莲”。陈世美、国太、皇姑,赫赫皇家贵胄,他们以为皇权大于天,可以无法无天,却不知百姓相信皇权之上还有天道,他们渴望天理法治和公道,所以盼望包龙图打坐开封府。正因为正气凛然的包拯不畏皇权,替天行道,铡了不可一世的陈世美,打坐在开封府的包龙图彪炳千秋。 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包拯官至枢密副使,次年病逝于任上。“其县邑公卿忠党之士,哭之尽哀。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包拯死后,开封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开封府旁建包公祠,历代修葺,香火供奉,敬若神明。 呜呼,良臣光耀神州,黎民长呼青天!我摘开封府内佳联亦为包拯歌——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