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的阳春三月,太阳升上了枝头,天空嚷着喊着不让人熟睡。揉开眼睛看到的镜头是,父亲母亲又吵在了一起。接下来就是母亲出走,父亲坐在破旧却干净的沙发上吧嗒八达的抽着呛人的旱烟。
争吵的起因我并不知道,那时还在熟睡。争吵的完毕我也不知道,那是睡眼惺忪。等明白过来了之后却不见了母亲。我没有哭泣更没有埋怨父亲,因为早已习惯了这种永无宁日的争吵。时间九岁。
中午不是一如往常的母亲在做饭,而是从来不进厨房的父亲在做着饭。那时只有一个念头,难道父亲会做饭?看来我有口福??????,还没等我联想完。一股刺鼻的气味让我坐立不安,屋里满是呛人的烟尘,才知道父亲不会做饭。一个小时过去后,父亲把饭菜端到桌上喊了一声:“儿子,吃饭。”
早就饿得鸡肠刮肚了,也顾不得和父亲搭话,坐到桌子上拿上饼就开吃。几秒钟之后就是一声惨叫,咯掉了我一颗正在换牙期的牙。时至当时,九岁,牙齿正在脱落,准备换一副新的牙齿。惨叫之后“爸,你没发面啊。”"面怎么发?”。扔了筷子的我便不想再吃,死死的气愤的盯着父亲。“干粮不好吃别吃了,吃菜吧”。捡了筷子夹了菜又扔了筷子“爸,你放了多少盐。齁死我了,我不吃了”。父亲沉默了许久。“走,出去吃”。这恐怕是我小时候听过的最开心的话语。但他仍然没能打动我。我跑着去了奶奶家。在奶奶家吃了美味的饭菜。又在奶奶家睡了。
三天以后,父亲挨不住寂寞,先是去奶奶家叫我,然后带着我去姥姥家请母亲大人。这种寂寞对于一个妻子和儿子共同离开的孤独,在我现在看来肯定不是对妻子的孤独,是父亲对儿子的孤独。那个时候并不知道父亲有多爱我。也不知道父亲为什么第一次走进厨房。直到我上高中。
时值高二,一篇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让我想了许多久,仿佛又看见了父亲走进厨房的样子,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硬着头皮在厨房里蹒跚的走来走去。虽然年龄刚过半百,但显然已不如从前。农村的生活和苦累自然比不得城里的滋润。一篇沉重的文章让我步入了新的人生。
读罢文章。一个人走在操场上漫步瞎想,想着过去几年的父亲母亲。
从那个秋天开始,我真正懂得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爱;从那个秋天开始,我决定要给父母亲做一辈子的饭;从那个秋天开始,我决定无论生活多么窘迫只要挣到钱第一时间给他们温暖和爱。
读大学的第三个年头的冬季转眼之间就到来了,我用着三年的课余时间赚来的酬劳把父母亲大人在乡下接到了城市,在我租来的房子度过了第一个大年。在腊月二十九的那晚我正准备着把洗净的水果送到父母亲的卧室,刚到门口就听见母亲在哭泣,父亲也在哽咽着说“孩子长大啦,知道疼人啦,还没有毕业就在外面打拼,不易。”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也哭了,没有进屋,把水果放到了茶几上,自己一个人去了楼上,戴上耳机……
大年三十的上午我写了对联,父亲要和我去贴,我拒绝了,因为过去的二十几年里都是父亲在贴,从那天以后都是我的了。
吃完晚饭,我和面,母亲调馅,父亲坐在茶几上看电视。面和好,陷调好,一家三口开始包饺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父母亲二十几年的劳作有了回报,儿子有了自己的主意。父母亲开心,那一刻我看着他们心里在流泪,高兴的泪。我想在那一刻父母亲的心里也在流泪,但那是感动的泪。包完了饺子,我高兴地领着爸妈去楼上看晚会,晚会高潮一波接一波,但父母亲高兴地是一直想要看赵本山的小品,最终还是没有出现。不免三口都很沮丧。吃完了年夜饭,给父亲和母亲都磕了头,“祝二老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就这样一家三口开心的过了第一个儿子给的大年。在那年父母亲第一次在那么长的四个月里没有吵过一次架。
我爱你们。同时感谢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