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时间:2010-05-25 23:50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张鸣跃 点击:
次
1992年9月1日,洛阳道北小学来了一对母女,妈妈送女儿上学。这位妈妈许多学生认识,是个要饭的。妈妈跪地哭求,但学校为难。因为这对母女没家没户口,妈妈沾憨带哑,连自己的姓名和老家都说不清楚,学校不敢收。 最后还是女儿拉妈妈起来,拉妈妈走。走到外面
1992年9月1日,洛阳道北小学来了一对母女,妈妈送女儿上学。这位妈妈许多学生认识,是个要饭的。妈妈跪地哭求,但学校为难。因为这对母女没家没户口,妈妈沾憨带哑,连自己的姓名和老家都说不清楚,学校不敢收。
最后还是女儿拉妈妈起来,拉妈妈走。走到外面,妈妈流着泪一个劲对女儿拍自己的胸膛,六七岁的女儿回头冲学校吼了一声,偎紧妈妈说:“我知道,我都知道……”
这对母女究竟从哪里来没人知道,母女俩就住在嫁鸡沟沟底一眼废窑洞里。上学不成,妈妈不再带女儿去要饭了,改捡破烂。
那天,母女俩捡破烂路过村里,女儿不走了,在一家门口停下了,扬脸闭眼使劲地听。一个女孩在弹古铮。妈妈拉女儿走了。后来,女儿经常去那门口听,有一次,妈妈又拉女儿回洞时,女孩出来了,拉了女儿的手对妈妈比划着说了半天,妈妈懂了,跪下给女孩磕了个头,走了。
女孩12岁,洛阳私立艺校古筝艺术家的门徒,洛阳连续4届少儿艺术大赛冠军,张晶。张晶小儿麻痹与琴相依为命,她看出小妹妹爱琴非同寻常,她也想有个伴。试了试,张晶大为惊喜:小妹妹一下就记住了三个音区的全部音位,而且反复弹了几十遍不急不燥。张晶问小妹妹几岁了叫什么,又是一惊:小妹妹不知道,因为妈妈没说过。去问妈妈,妈妈说了半天,张晶也没听清是姓杨还是姓黄还是姓张!小妹妹笑了,说她听清了是姓张!张晶就流泪了,说好吧就姓张吧,张月!
生日是无法知道了,姐妹俩商量着定为六岁,相识那天为生日。
从此,张晶就教张月学琴,同时教文化。张月的妈妈捡垃圾更泼命了,不久就给张月换了新衣,又不久竟给张晶送来了三千多块钱,摆明了是女儿的投师费,她比划着说自己心里啥都知道!张晶推不掉,就让张月好好留着,将来有大用。
1994年6月,张月参加市第6届少儿艺术大赛,站着弹还有点挣扎,两只小手和身体一起游移挣挪,看着都让人心疼。就这样,她获得了古筝幼儿组一等奖,一曲《高山流水》,被8岁的她弹到了极致,全场的脸都是惊喜与疼爱。没人知道,这时站在剧场外的一身破衣使劲往里面看的垃圾婆就是张月的妈妈!
之后,张晶去北京从师深造了,把张月介绍给老师。张月的妈妈用她捡垃圾的蛇皮袋给老师背来了六千多元,全是毛票。她比划着,流着泪,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老师也掉泪了,他一分不收,又义务做了两件事,一是让这对母女有了户口,二是让张月跟一个小学试考,结果,8岁的张月考上了五年级!
学琴中的张月越来越拼命,张月的妈妈越来越瘦,母女很少见面,妈妈很怕自己的“形象”影响女儿的前程,母女相见时,张月哭叫妈妈的声音摆明着想让全世界都听见!老师为此一次次泪如雨下!
连年8次省市和国家级艺术大赛中,张月独获8个一等奖,“神童”的大号在洛阳已是家喻户晓。1997年8月,张月参加中国音乐学院考级,11岁的她获得少儿所能获得的顶级:8级!妈妈一点也不憨,她把窑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她把那些奖状一张挨一张地贴在窑壁上,女儿偎她,她笑着指指奖状,再指指外面的天,天上有太阳!
几个古筝大师相继来洛阳看望张月,都有收徒之意。1998年初,老师建议张月投师深造,张月正有此意,她崇往北京一位大师。老师和张月的妈妈商量,说不清话也不懂琴的妈妈,对女儿和老师是这样比划的:一遍一遍指天,一遍一遍拍自己的肩……老师和张路都“听”见了:“女儿想上天就上!先踩妈妈的肩!”
于是,妈妈陪张月每个星期五下午放学从洛阳到北京,星期日晚上再坐火车回洛阳,第二天照常上课。妈妈曾在火车上捡过垃圾,为了女儿,她不捡了,陪女儿坐着,而且换了新衣。
2003年暑假,老师在县区吉利镇办了个分校,请张月去教琴。老师苦心通天,是鼓励张月边学习边自立。一个暑假,张月挣了六千元!
开学后,张月不能去教琴了。许多学生家长带孩子找到艺校,求她一定不要丢下学生。张月只好在星期天去,讲课加个别单训一天一夜一刻不停。后来那个分校又请了别的老师,张月不再去了,有十多个家长带着孩子来洛阳,租房住在艺校附近,只为瞅准机会能让孩子听她再讲几句再手把手教一回!
这时的妈妈还是捡垃圾,张月给妈妈钱,给妈妈租好房,但妈妈死活不要也不去,妈妈用手比划着对她说:改不了习惯了,闲着和住好都受不了,女儿能一年半载回窑洞看看妈就行了……张月大哭一场,随了妈。她一有机会就回洞看妈,不断陪妈捡一捡垃圾,母女俩笑得连天都颤抖!
2006年春,张月带她的四个学生一起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人才电视选拔赛”。此行,不但是对她自己这些年自学成就的展示,也是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检验。那特殊的伴行风景已经让许多学生和老师瞠目稀罕:十多岁的少女老师,和她一般高甚至比她高半头的少年学生……一种组合的特色花季让人心动目炫,不少师生都看愣了,若有所思地笑着流泪了。
结果:张月和她的一个学生并获一等奖,另两个学生获二等奖,同时,张月又荣获此次大赛的特别奖――优秀辅导奖!
2006年11月1日,张月的妈妈在那眼窑洞里静悄悄地走了。死后检查,她已患癌一年多了。她留下两样东西:一个蛇皮袋,里面装着26581元钱和她用张路的铅笔在一张纸上画的一架四不象的古筝;另一样,是她十多年前要饭途中捡的:一个很另类的包袱,一个刚生下不久的孩子,几身高级童装和两万元,还有一封信……那孩子就是张月!现在,童装和钱还在,那封信的大意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女人……求好人收下这孩子……
“妈妈――……”
张月的哭唤将妈妈二字诠释以尽!可以想见: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女人,就是为这两个字做完了她认为该做的一切!
发表在《青年文摘》绿版2007年第1期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