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一门四进士

时间:2014-05-15 06:12来源:故事中国 作者:西蜀帅士象 点击:
在四川,有著名的一门三进士,这是指四川眉山苏东坡父子兄弟三人;但比苏氏三进士还要牛的,就是清朝大才子,四川安县李调元家族的一门四进士。哪四进士?父亲李化楠,李调元,从弟李鼎元、李骥元(李化楠弟弟李化樟的两个儿子。需要补充的是,李化樟还有一

在四川,有著名的一门三进士,这是指四川眉山苏东坡父子兄弟三人;但比苏氏三进士还要牛的,就是清朝大才子,四川安县李调元家族的一门四进士。哪四进士?父亲李化楠,李调元,从弟李鼎元、李骥元(李化楠弟弟李化樟的两个儿子。需要补充的是,李化樟还有一个儿子,是举人,不然,就会成为“一门五进士”了。李门文风之盛,才俊之多,史上实属罕见)。

“一门四进士,两院三翰林”,至今还是四川人特别是罗江、安县人津津乐道的事。他们成了四川读书人的最著名的榜样。

李调元到底是罗江人,还是安县人,两县历来纠缠不清。从历史的事实上来看,李调元肯定是罗江人,因为他的出生、去世,都是在当时的罗江。但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李调元也是安县人。1959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罗江县,将罗江县所属河清镇(今安县清泉镇)、宝林镇划归安县。李调元的故居在宝林镇大沙村,所以李调元的“户口”,就从罗江县迁移到安县至今。

李调元被蜀人称为川剧之父、川菜之父。川菜之父的称谓虽然未必恰当,但他父亲李化楠所著川菜菜谱《醒园录》、他所著《醒园录》(补)两著作,的确记录了诸多美味川菜的烹饪方法。

(一)李化楠

李化楠,(1713-1769),乾隆六年中举,乾隆七年连捷进士,历官浙江余姚、秀水知县,嗣权平湖,迁沧州、涿州知州,宣化府、天津北路、顺天府北路同知。任上颇有政声,被誉为浙江第一循良,官顺天时乾隆帝嘉其为强项令。

由于他做过浙江余姚和秀水的县令,宦游于江南,学到、看到、创意了很多美食,以浙菜、粤菜为主,并和川菜融合,最早开创了江南菜川做、川菜江南做的风气。《醒园录》也可以称为最早的关于江南菜和川菜融合的书面记载。他共著有《醒园录》二卷,《石亭诗集》十卷,《石亭文集》六卷。

《醒园录》共分上下两卷,内容乃记古代饮食、烹调技术等。计有烹调三十九种,酿造二十四种,糕点小吃二十四种,食品加工二十五种,饮料四种,食品保藏五种,总凡一百二十一种,一百四十九法。版本有清乾隆、道光、光绪间李调元《函海》本,一九八四年六月中国商业出版社《中国烹饪古籍丛刊》本。2005年,香港导演午马以此书为由头拍摄了电影《天下第一宴》。

醒园,位于四川德阳市罗江县北调元镇,清乾隆八年(1743年),李化楠初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的儿子李调元两度扩建。“风景擅平泉之胜,烟霞绘辋川之图。”清四川主考祝芷塘云:“凡名流入蜀必至其地,至必有诗。”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诗赠李调元:“醒园篇什随园句。”

李化楠诗词颇佳,略选数首供大家欣赏:

《白马关吊庞士元》

夹道阴森汉代松,靖侯祠墓白云封。功开西蜀人谁识,名冠南州士所宗。不改苍山长郁郁,依然绿树自重重。漫言落凤难消恨,明月相欢有卧龙。

《遣兴》

启户山长在,无兴地转幽。晚烟迷石径,飞雨过江楼。往事思如梦,浮名念早休。东篱黄菊谈,不醉亦风流。

《山居即事四首并序》

买地十亩,筑室三楹。避俗离尘,风景擅平泉之胜;背山临水,烟霞绘辋川之图。手栽竹木渐成林,乐哉!斯土,自是园庐多逸兴。老矣,归田;散步独游,曲折槛?花烂漫;凭高远眺,迷离村树屋参差。既适志以安身,亦陶情而悦性。年华易逝,那有仙药驻红颜。富贵何时?肯对灵山辞绿蚁。本来面目,别有乾坤。僻地无邻,领上白云常在户;高峰有主,自来明月不须钱。登东皋以舒怀,橐笔成咏;倚北窗而寄傲,薤簟生凉。谓我何求?只向园林寻活计,于心已足,不劳蓬岛问因缘。作小诗以质同好。

何处堪宜着此身,园林幽敞绝嚣尘。锄荒结就三间屋,便与烟霞作主人。

山居非吏亦非仙,喜得名花尽日妍。酒罢长吟无一事,望江亭下水连天。

牵衣直上七层台,眼底乾坤大放开。林树苍茫村舍远,白云深处有人来。

看看两鬓白如丝,角利贪名到几时。愿得人皆闲似我,常来共对一枰棋。

《醒园金鱼缸石刻》

其一

山一卷,天半落。水一勺,长不涸。上承绿树阴,下见红鳞跃。春色满园林,亭台随地着。吾心淡无营,吾身欣有托。何须海外觅三山,此间便是蓬莱阁。

其二

信是祗园此日登,无边胜览入山曾。鹤巢常在千年树,猿去多悬百岁藤。金顶云高峰漠漠,碧潭雨霁浪层层。禅堂闻寂无人到,煮石餐霞一老僧。

其三

远坞深深古木稠,离尘三径独称幽。云开窗外群山出,雨歇门前一水流。取静闹中常有悟,偷闲忙里复何求。天然道妙供佳赏,为何他人识得不。

《金顶古松•鹡鸰寺北半里》

天上何人下碧霄,千年怪叟在山腰。云为翠盖身全露,凤撼苍枝影不摇。老炼龙鳞径岁月,长挥尘尾绝尘嚣。几回伫立江干望,满耳秋涛早晚潮。

《生查子•醒园》

不梦何云醒,醒来犹梦未。只合破梦关,方识梦中味。

有梦谁无醒,醒来犹是梦。为愁梦境多,那见醒人众。

(二)李调元

生平事迹

李调元(1734-1802),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藏书家。字美堂,号雨村,晚年又号童山老人,童山蠢。安县宝林乡大沙村人(原属绵州罗江县)人。

5岁入塾,7岁会呤诗。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入涪江书院课读,参加州、院考试,入县痒生。后随其父赴浙江延师受业。乾隆二十四年,返川补岁考,入靖江书院肆业秋乡试中举。乾隆二十八年,赴京参加会试,答卷名列第二。同年参加殿试,考中二甲第十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入庶常馆从事编辑著工作。乾隆三十二年,改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兼选司主事。乾隆三十四年,其父病故,扶柩归里,守制三年后,回京复原职。乾隆三十九年,奉旨典试广东出任广大副主考。乾隆四十二年,擢任文选司员外郎,同年就任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六年,任满回京复命,擢升直隶通永兵备道。乾隆四十七年,遭权相和珅陷害,流放伊犁,中途母病,经其好友、新任直隶总督袁守侗等人上奏朝廷,准其消职回家,举家迁回故里南村吧(李家湾)。时年50岁。

李调元回故里后,一面在南村坝渊园修建“万卷楼”,潜心著述;一面组建戏班,在县内外巡回演出。“外卷楼”藏书“分经、史、子、集四十橱,内有宋堑,抄本尤伙。”他一生著述颇丰,除重点整理他的《童山诗集》、《童山文集》、《童山曲话》、《雨村剧话》、《雨村诗话》等著作外,还竭尽全力编撰大型丛书《函海》。《函海》共集图书163种,合编为40函,852卷。包罗历史、考古、地理、文学、语言学、音韵学、农学、姓氏学、民俗学等研究成果,为研究古代巴蜀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函海》辑成后,著名诗人袁枚题诗道:“正想其人如白玉,高呤大作似黄钟,童山集著山中业,函海书为海内宗。”对他编著之《函海》作了高度评价。

大清对联圣手及其趣闻

李调元的扬名,与他与全国饱学之士对联比赛的趣闻很有关系。对联比赛,考学问、智慧、机智等,衡量一个学者的综合实力。李调元的许多对联,堪称绝对。

李调元小时候被父亲出的上联“曹子建七步成诗”难住了,便说:“李调元一时无对。”意思是自己对不出。不料,父亲大喜,这不正是挺好的下联吗?

青年时代的李调元有天来到川东的一座山上,庙中长老素闻李调元之名,赶紧亲自前来接待。长老和尚也很好客,领着李调元山前山后、庙里庙外,看了一个尽情尽兴。并把他请入方丈室中,办了一席很丰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和尚几次欲言又止,料定他还有事相求,就主动问他。长老和尚这才说出原委。原来,这座寺庙中有幅画,是这位长老的师傅画的,画的是三两枝出水的荷花。当时正逢江南大才子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辞,悬腕展臂,龙飞凤舞写下几个大字:“画上荷花和尚画”。当时的长老和尚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此对的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甩笔而去。可多少年过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对得出下联来。李调元听长老和尚怎么一说,兴趣陡增,马上要长老和尚把画给他看,果然画妙字绝,地道的唐伯虎真迹。他望着这个对子一寻思,才发现其中的妙处。原来,这句七字对,无论正念反读音都一样,难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李调元对画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长老和尚说:“大和尚,请借墨砚一用!”长老和尚将大号提笔一支捧到李调元面前说:“请大人锦上添花!”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略一沉思,便紧靠唐伯虎对联之旁,写下一联:“书临汉书翰林书。”从此,这幅画就作为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挂在这个方丈室中了。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新时期青少年人生与生命读本

作者:谭棋介

人生百年,若白驹过隙,在时空的经纬所编织的生命中,我们不禁感叹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你可以踏遍紫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诸葛亮巧计激周瑜

    周瑜与东吴的先主孙策同岁。他的妻子又是孙策妃子的亲妹妹,孙策与周瑜之间实为连襟关...

  • 鲁迅先生一腔热望化冷眼

    1911年11月4日,革命党人活捉了浙江巡抚增韫,杭州宣布光复。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绍兴...

  • 康熙帝自省令百姓振奋

    看到过一篇介绍康熙皇帝自省的文章,封建年代九五之尊还能如同马列主义者那般的批评与...

  • 岳元帅拒留骁将曹宁

    看过一段令人心颤的文字: 同志们!战友们!现在把反党、篡军、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

  • 觉 醒

    太阳狠毒,晒得梅春眼睛冒火头冒汗。要不是丈夫三个月都没下山回来,她才不想惹这毒辣...

  • 朱元璋为何要亲自操刀删改《孟子》?

    明朝开国之初,人才奇缺,朱元璋在登位的次年,即洪武二年(1369年)诏全国府、州、县...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