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很精辟的一句话:“想看什么就去看,想做什么就去做,想去哪里就去;凡事心有所想,必定身体力行。” 一次坐夜机到三亚。坐夜机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身体与精神都极为疲惫,极度需要休息,但更难受就是,在你身心都想静一静、歇一歇的时候,你身后刚好坐了一个小孩,并且这个小孩完全处于像打鸡血般兴奋状态。 在到三亚的飞机上,我身后刚好就坐着这样一个孩子,3、4岁的年纪,在晚上8点,体力依然像刚喝完葡萄适般充沛,看到飞机上任何东西都会大叫。本来以为小朋友只是看到新事物,一时兴奋,很快就会消停,但事实证明我错,在飞机起飞后,飞机的颠簸与引擎声更加刺激小朋友原本就兴奋的神经,完全进入失控状态,不断尖叫,拍椅子,她父母只是象征式制止几次后便放任自流。未几小朋友也许觉得尖叫太单调,开始扯足嗓子唱字母歌,伴随着节拍,她开始猛摇我椅子后面的小餐桌。而她的母亲,看到只有3、4岁的女儿竟然能唱出26个字母,倍感欣慰,在旁边拍手鼓掌,再不顾身上系着安全带,一把投入女儿怀里,玩起点虫虫的游戏,小女孩即时爆发出分贝超过90度的惊声尖笑。而她的爸爸,看到这副天伦之乐的场面,面上发出会心微笑,哪怕飞机一路颠簸,也完全没有阻止的意思。 而我,在几次白眼对方均毫无反应,兼之周围的所有人都无人异议的情况下,只好接受这温馨家庭乐,闭上眼睛,压抑着想将她丢出机舱的冲动,直至我走下飞机。 再一次感受到,中国人对社会公德的缺失,而且这种缺失,是从小就开始。你可以讲,小孩子小不懂,所以才是这样,我也认同,我都觉得小朋友本身的行为不是她自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她“没家教”,她的父母从小就没有教育她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与为人着想的做事方法。要一个小朋友不要吵闹有几难?只要你平时就告诉他,在公众场合不要吵,因为那是没礼貌的行为,会影响其他人,别人会讨厌你,小朋友从小就会有一个印象,在公众场合吵闹时一件不好的事。然后在带他出门时,你自己以身作则,不要和你老公或者其他三姑六婆高声调笑或者打电话,安安静静的坐着,在小朋友越轨的时候,你可以立即阻止,施以惩戒,这样小朋友的习惯自然培养起来。 我们的父母总是说很重视小孩子的素质培养,但一个人真正的素养却是由很多微小的习惯组成的,知道在公众场合不能吵闹,知道排队要按顺序,知道遇到比自己小的小朋友要谦让,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养”。但我们总以为,会跳芭蕾舞、会拉小提琴,会从小背唐诗就是高素质,所以现在才有那么多脑残的90后,嚣张的富二代。 很赞成金星讲的一句话,她说:小朋友小时候是立规矩的时候,他们就像小树苗,一不小心就会长歪,因此要严加管教,才能长得正。不过现代的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小孩子矜贵,没几个舍得从小就从严教育。不过无所谓,你现在不教,等他们长大后,残酷社会自然会帮你教,不过当你见到你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因没礼貌、自私、蒙昧、不懂事、不善良而被社会排挤冷落,被人们嘲笑斥责时,不要抱怨孩子不争气,是因为你从小就没教导他们,要如何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当然一个品德好的人很可能品格也好,但这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换句话说,品格好的人未必品德好,品德好的人未必品格好。 一个人的品格乃是一种超越时间、超越文化、超越地理的品质,比如说一个人的诚实、正直、公义、信用等品格它是放到任何背景里都是良好的。一个品格良好的人,尽管他会有不太合理的举动和言行,不过他的生命本质和人格特质却永远是令人信服的。当然,最好的情况是,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也能在合理的道德理念和价值体系里,实践出令人激动的品行来。 最后,是有关品格的实践,对于品格的实践,前面笔者已提到,我们绝不可肤浅地把品格外延化为一种行动和举止,因为这是非常误导人的,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一种品格的外延方式看做是一种品格的实质,那很多扭曲的现象就会随之出现,比如“假冒伪善”、“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等。因此在我们注重品格时,首先要留意我们对品格的认识和认定,尤其是我们对他人的断言和评价。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位举止彬彬有礼、言论谈吐得体的人,我们不能急的说他是一个品格很好的人(也许他真的是),同时,当我们看到一位形态土里土气、言谈粗犷鲁莽的人,我们也不能急着就认为他是一位没有良好品格的人。总之,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品格是很难完全相应的。 当然,一个基督徒的外在行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或基督徒活在世界上,我们是有群体背景和团体处境的,因此我们的品格必须要借助于某种处境表现出来,尽管有时人的品格会因着外在的浮华和虚浮变了质,不过,一种有价值的品格,一种有影响力的品格应该是放在群体里互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