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私家园林中,十之八九有池水一泓,池中往往置扁舟一叶。导游领游人赏此景时,常作这样解说:此舟的寓意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园主人用水与舟的关系警示自己和当权者,要懂得为官之道,要关心民众,以民为贵。乍听此种解说似乎有道理,可仔细想来,便觉不妥,这样解释扁舟的寓意不免有些牵强附会。这些园林的主人大多是仕途不得志者,或如陶渊明所说的“性本爱丘山”之士,他们无意仕途,逃离官场,要借园林这一方假山真水,抚慰心灵,在归隐中寻找人生之乐趣。这从一些园林的名称可见一斑,如“拙政园”、“退思园”等。既然是归隐者,又为何用舟与水的关系来喻示“为官之道”?
其实,多数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一叶扁舟,并非有“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之寓意,而有另外的寓意。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在中国艺术中,扁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不光园林中有其身影,在中国古代诗词曲赋、绘画、音乐中,它也时常出现。
如诗词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等等。绘画方面,中国的山水画,有水处,往往有扁舟。元代画家钱选有画《秋江待渡图》,画面中间部分是辽阔的江面,空阔渺远,远处乃是绵延不绝的青山,近处,红树一簇(似乎象征莽莽红尘),树下有几人引颈眺望,而江面上隐隐约约有一叶小舟,那就是这茫茫秋江上人们所等待的中心。画上有题诗曰:“山色空朦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显然画家极力营构一种空灵迥绝的境界,是要表现人们精神的“待渡”——画家以为,在这喧嚣的尘世,有谁不是等待渡河的人呢!同是元代的画家赵子昂,晚年曾作有《洞庭东山图》,画的是太湖两岸的山光水色。画面右侧是淡墨勾勒的远山,左侧乃是渊澄浩淼的湖面,湖中一叶扁舟,从容闲荡,上有一人优游自在。画面上端题有骚体诗,曰:“木兰为舟兮桂为楫,渺余怀兮风一叶。”看来,画家是要借这风中的一叶扁舟,在茫茫沧海中,放游“余怀”,渡向精神的彼岸。
上面艺术中出现的扁舟(也包括园林中的扁舟),是一个象征物,是艺术家心灵的寄托,艺术家要凭借这一叶扁舟作心灵的远游,驶向那理想的精神彼岸,那里是他精神止泊的地方。摇动这一叶扁舟,是要离开这尘岸,应一个遥远的召唤,驶向自由的境地!
回到园林中,中国造园家,就是“借”这一叶扁舟,来“渡”自己,“渡”园主,也“渡”了后来无数赏园人。我来园中留连,蝶儿花丛戏,鸟儿深树鸣,鱼儿水中游……整个园子也成了我性灵的“扁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