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办公室里两位同事在谈论白居易,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诗人很关心民间疾苦。像他的《卖炭翁》、《观刈麦》、《重赋》等热爱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
“但是,”我听见同事说:“白居易在家中对其下人态度非常差,根本没有任何怜悯之心……”
听到这里,白居易的现象已经大打折扣了。我不禁要想,我们所了解的白居易,完全是根据其作品来感知的,文字传递出来的完全是正面的、积极的东西。文字的虚假性,我们往往忽视了。
史学家们研究历史与文化,主要是根据史书上的文字进行的。史书,是统治阶级编写的,所记载之大事当然是正面的,谁都会不会傻到往自己脸上抹黑。即使是改朝换代了,统治阶级为了能够达到史书为自己所用,记载应该是有所取舍的,或者也是研究前人的成果。
人们常会谈到野史,其实有时候野史可信度可能会更强。所谓无风不起浪,说明事情是有的,只不过是经过了无数人之口,最后变了形。鲁迅先生说:”“野史和杂说自然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毕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说明,入了正史的东西,是经过删改,失去原始的意味。
比如,英国的培根,谁都知道他是着名的散作家、哲学家,他的随笔集中,好多文字成为当代人的名言警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知识就是力量!”等等。何其高尚的文字!
但是,实际上,作为一名历史人物,培根在给后人留下他的优美文字和光辉思想的同时,还留下了一堆品行上的污点。
培根是一个醉心于权力的人,为了追逐权力,他对国王和权贵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并以他的文采拍出了一流的马屁,求得了一生官场的顺风顺水。培根把他的婚姻与财富挂勾,经常借贷,却从不偿还债务,并曾经因此而被捕。在他担任大法官期间,大肆索贿受贿。培根政治上的恩人是艾塞克斯伯爵,后来因为反对国王,因培根告密而被处死。
很难想象,一个真理的不懈探索者,一个文采飞扬的思想家,一个参透人生真谛的智者,竟是一个贪婪、投机、卑鄙、落井下石的小人。
还有,像咱们经常读的一些文章,动辄得咎就是“啊,这是我所见到的最伟大的人!”“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风景!”是真是假?谁知道呢?没准儿下次行文时,又用同样的话语来形容另外的人或物。
一曲《青藏高原》,太美了!可是,现实中,你会去那里长期生活吗?生活太艰苦,谁去?
说到底,文字肩负了一个正面宣传的作用,传递的是积极向上的信息,将生活美化了。
谈到雷锋,那是个高大全式的人物。
有一次看《壹周立波秀》,周立波先生替我们发现了一些疑问。一张题为《熄灯了》的照片,雷锋同志拿着手电筒夜读的,但是背景很亮,而且书上有明显的手电筒的投影。肯定不是夜读,应该是专门摆的pose拍出来的。
雷锋叔叔当兵两年,每个月的津贴是6元。但是,他有一件“光荣花”牌的皮夹克,当时的售价为44元,他戴的手表为瑞士名表,他捐款一次捐了200元。那么,这些钱从哪里来?
周立波调侃说:“雷锋叔叔做好人好事从不留姓名,但全写在日记上了,我们做好人好事也要学习雷锋叔叔不要留下姓名,但一定要发到微博上去。”
时代需要像雷锋这样的人物,需要雷锋精神,但是,我们崇拜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脱离生活的神。
所以,文字并不总是真实的。我们该怎样对待呢?还是古人睿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应该擦亮眼睛,尽力去透过文字的虚假,不被其欺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