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出生在辽西僻静的小山村,父亲双目失明,母亲患了老寒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干活非常吃力。他家是草荒村挂了号的特困户,每年都是靠救济维持生活。郭富从小就聪明灵利,家务活都抢着去干,每天爬山越岭到八里外的小学去读书,在校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星期、假日还帮助家里种那山坡六亩地,从种到收也流淌着他的汗水。小学毕业又到县城里读初中、高中,又以优异的成绩被省农学院录取。全村父老极为称赞,都纷纷参加资助,在村民的帮助下读完了大学。在二零一零年毕业,当时各地都以高薪聘请,都被他谢绝啦,坚决返回故乡,用所学的知识,来改变家乡的面貌。
他返乡后,震动了全村老少,其说不一。有的说:“读完大学还回山村,这可是大才小用了啊,人家恨不得快点离开这穷地方。在城市挣高工资,生活条件好,父母和村里人也跟着沾光。”也有的说道:“书念多啦,人都傻透腔啦,在农村连对象都难找啊!”年轻的村支书刘强闻听后解释说:“我看郭富走的是一条光明路,他有知识有智慧,想的就与咱不同。咱这村就需要这样有创新精神的人呐,我的文化水平不高,正需要他这样的帮手,我推荐他当村主任。”郭富的邻居赵大爷忙插话说:“这孩子真是个好苗子,有他在咱这贫困村就一定会早日富裕起来的。”
郭富回村后,主动与村支书进行调查研究,走遍整个地段,观察凌河畔的环境,村四周闾山的自然资源。招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制订发展规划,描绘宏伟蓝图。他带领村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先把通向山外的崎岖小路修平扩宽,铺上油路。村北那片片荒坡修筑道道梯田,从辽南引进优良的苹果树苗,从朝阳引来大红枣树苗,都栽上果树。郭富精通培育和管理技术,他边干边培训年轻人,让他们掌握科技知识。经几年奋斗,那满山郁郁葱葱,花香鸟语,风景如画。丰收的水果远销各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那村南片片分散的承包田,组成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使用小型的播种机、铲趟机、收割机,采用喷水浇灌,选用优良品种,由原产三百斤增到八、九百斤。靠凌河低洼地改造成水田,引进凌河水,水稻连年夺丰收,亩产一千三、四百斤以上。利用闾山的花岗岩,开办石材加工场,销售很旺。根据闾山独特景观,开拓了旅游景点,中外游人如潮涌。如今人均收入都达到两万元以上,小康生活逐渐实现,去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纷纷返回村。
各家都逐渐走向富裕,破旧的房屋,建筑了新房,有的盖上了二层小楼,街道井井有条,一切设施完备,环境幽雅,成为典型的小村。村内开办了农家书屋,购买了理论、文学、艺术、科技等多种书籍,提高人的智慧与才能。修建了医疗诊所,达到小病不出村,医生到重病号家去就诊。村内修建了活动广场,组建了小乐队、文艺队,广泛开展娱乐活动,每天傍晚灯火辉煌,人如潮涌。村里财物管理民主化,勤俭办事,干部不搞特殊化。郭富经常承诺说:“我当村主任,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要一心为民谋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