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之缘 诗歌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事物!诗歌世界充满了奇迹,这些奇迹使理想主义者相信真实的世界图景也正如美妙的诗歌所呈现的一般。来泰国留学竟然认识了一位台湾诗人,他的笔名叫做文林。 我们在当地一个繁华地段的咖啡店见了面。那天,我们聊了一个下午,聊到了余光中、郑愁予、洛夫、张默、痖弦、席慕容等。他惊讶我为什么如此了解台湾的诗坛。我告诉他,我喜欢诗歌,偶尔写写诗。 这位诗人步履天下,曾留学美国,也曾赴德教书。在得到这位诗人的名片时,差点被他的头衔吓了一跳,他是台湾诗歌艺术协会的理事。不过,还是有必要说明一下,台湾诗歌艺术协会只是一个“民间组织”,跟大陆的作家协会不一样。这位诗人描述说,当他们和北京作家交流时,在北京受到的待遇是五星级,可是回到台湾,就只能到一些低档次的饭馆招待大陆作家了。 诗人身上总是有太多的故事,我们无论如何也讲不完。 我还是喜欢与诗人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希望能好好地读着他们的作品。这是一个更加符合诗歌艺术审美的做法。也许我已经习惯了批评者的姿态了。 我手上拿着了一本他的作品集。这诗集薄薄的,书名为《文林短诗集》(傅天虹主编,银行出版社,2004年3月版),是中英对照读本。有精致的外观,看之舒服,随便翻一翻,偶然也捡起了一些好诗句。 在一个失眠的夜晚,我异国大地读着台湾诗人的作品,真是幸福! 品文林短诗 短诗,精细之作也,在短篇之中蕴含大智慧。好的短诗,意象集中,诗意浓烈,韵味无穷。 此本诗集,佳作不少,反复读后,最感兴趣的还是两首引起引起我关于“新古典”的一些思考的两首诗歌。分别如下: 《春江》:“河岸修成了公园/为了方便赏鸭/公园越修越宽/河面却越来越窄/观众每年增加/雁鸭却逐年减少/春江是否水暖/鸭不一定先知/河水一污染/鸭却立刻暴毙。” 《山中小径》:“入山访贤/听说山上有高人/茅草片片/却不见茅屋半间/樵夫从未见过/不知能否碰上/想的是高人/担心的却是长虫/爬到了山顶/不知高人在何处/相迎的/是一处土地神。” 首先,这两首短诗的题目已经“出卖”了文林诗歌的真相。《春山》《山中小径》这样的题目在古诗中很普遍。这些题目给了读者一种兴奋的早期阅读期待,很能抓住眼球,引起阅读欲望。 其次,这两首短诗遍布传统意象。给人一种良好的阅读适应性。不像当下有些作者,为了荒诞化、陌生化,而摆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句子、意象,忽悠一些没有较高审美修养的读者。好的诗歌,总是离不开传统诗歌的启迪。在传统诗歌的河流上继续向前延伸也是一种现代情怀。 《春江》的艺术恰恰在于引援“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宋人典故,并反其意用之。达到出其不意的陌生化效果,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娴熟地运用传统技法并不是单纯的炫耀技法,技法的运用更多时候是对“道”的一种承载。所以有“技进乎道”一说。《春江》这首诗用诗歌理论家的说法来讲,可以定义为“环保诗”。事实上,《文林短诗集》中恰恰有几首短诗就是环保诗。《环保小诗组》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灰色的城市忽然变绿了/怎么没有人剪/原来是塑料草皮。”读这样的句子,我们感到诗人对环境恶化的担忧。诗人对于破坏环境者的批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诗歌充满优良的人文关怀意识。 《山中小径》是一首典雅的隐逸之诗,给人宁静致远之境。这样宁静的作品实在难得,更难得的是它给了那些汲汲于富贵的人们一剂熄灭欲望的良方,是现代人们心灵的鸡汤,起了宗教般的抚慰人心的作用。 细细品读着文林的短诗,耗了一个通宵。然而,依然不知疲倦,究竟是诗歌带来的美妙体验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