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炎诗
时间:2010-11-19 11:01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湖蓝江 点击:
次
行炎的诗歌着重于时空意境的营造,他的诗歌意境空灵优美,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朴实的诗句中有着启人深思的哲理和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其诗歌风格,冷静的语调、对新奇意境的追求、带有思辨意味的象征,引人深思的内在韵味,给人以启迪
行炎的诗歌着重于时空意境的营造,他的诗歌意境空灵优美,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朴实的诗句中有着启人深思的哲理和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其诗歌风格,冷静的语调、对新奇意境的追求、带有思辨意味的象征,引人深思的内在韵味,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诗歌创作绝对不是风花月雪,而是一次历险。诗的本质乃是精神的高度自由和独立。是的,自由的灵魂高于上帝,而生活却永远低于自由。诗就是一种境界,一种跨越时空的禅悟。很多情况下,诗歌其实就是一个神秘的个体体悟过程。人的思维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诗人通过对实物或抽象性物质进行裂解,其构筑出的有形文字,就是检测和考验个体思维对所描述的物性具有的认识度和把握度,它完全是个人精神境界和生活的折射。而人生本质的精神,又决定了诗歌的境界,决定了人格精神的高度自由和独立。这里从诗人行炎的《这就是命运》、《圣土》、《道》等作品里,可以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他已经把一些世象合理地转换为心象,让心象升华为一种境界,升华为一种觉悟后的智慧。
如果剔除了诗,语言现象中的美,便失去了根基。如果剔除了哲学,我们便失去了人生意义最基本的判断。确实,诗歌从来不缺抒情,所缺的恰恰就是去除抒情后的诗性。诗哲理是一种理性辨证,它是支撑起诗文本的骨头。感性的渗入,使文体丰满起来。但我们要提防抒情的感动过程所带来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情绪化泛滥。诗歌是艺术性写作,必须要具备技巧。诗的语言和诗的想象构筑成诗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和谐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行炎的《门》《易经》等作品,就是一首首在构思、手法和技巧上运用得很别致的诗,他运用蒙太奇手法,镜头由感性推入理性,画面时进时出地不断变换着实虚时空。吸引读者不知觉地进入到他构思的诗意哲理之中,读到最后,并能让读者感受到生命本质的内在寓意。
诗人行炎是我在诗歌文坛里认识的一位本土诗人。我推荐行炎的诗,更主要是因为在当前浮躁的汉语诗坛,他能够远离喧嚣,不为名利地静下心来写诗,我想,淡泊宁静,才应该是每一个诗者所追求的一种诗写心境。而对于一个把自己喻为一株毫不起眼却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小草,潜心感受世界,感受着生命,并虔诚地记录着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和诗意的人,就更是难能可贵。
行炎诗歌的创作历程,他始终在经济和社会的急遽转型中,坚守着可贵的诗歌价值观,感悟人生又不惮于批判剖析,回溯历史又善于展望未来,具有时代共性又独显鲜明个性。作品视野开阔,主题深邃,题材宽广,往往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熔冶一炉。诗歌语言率真质朴,平字见奇,暗藏锋芒。诗句间传承着中国诗人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源流,闪烁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哲学思辨和忧郁气质。“玉蕴石而山木茂,珠居渊而岸草荣”(宋·司马光),他的诸多优秀作品正是得益于其丰厚的学养内涵和艺术良知。
行炎诗歌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技巧而更在于精神境界,在于这种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现今,曾经处于文学中心地位的诗歌逐渐被边缘化,诗歌如何与时代契合、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这里涉及诗歌的本质、功能和姿态,也涉及对时代本质的认识和切入。诗意作为文学之心,它使一切文学创作保持活力和魅力,这个诗意,如何在当代的诗歌创作中得以延续、保存而不至于消逝,应该引起严肃的、甘于寂寞的诗人深思。
“诗之用,片言可以明百义;诗之体,坐驰可以役万象。”(清·薛雪《一瓢诗话》)。诗人行炎的诗歌创作用实践告诉我们,诗人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智者,站在时代的潮头和历史的制高点上,用敏锐的思想,观察、体验现实社会的新变化和新发展,“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相信行炎先生在不远的未来,创作出更具哲理智慧、更具审美意韵的新诗篇。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