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作者食指,写于北京,1968年。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前几日整理书本的时候,我在一本读书笔记的扉页上,再次读到了食指先生的这首诗歌,扉页上只有前面两段,是用圆珠笔书写的,稚嫩、坚韧,署名《相信未来》,作者食指。
已经有十年了吧!十年,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应该占据着一个怎样的位置?我突然发现,从十年前写下这两段文字,到今天看到这两段文字,有一种莫名的默契,感觉着一种通联,仿佛望着天空,怎么看都是一个巨大的圆。从十年前,到十年后,我不只是从时间的距离上迈过十年,感觉仿佛走了一个圈,回到起点。
一首诗歌就这样贯穿着我的十年!在这样一个时刻,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且还是默默不得语!
犹记得,在读到这首诗歌的时候,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心跳在胸膛里加速,青春的热血在身体里被什么激起一股热流,涌向了眼睛,似乎有一种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就是这首诗歌带给我最初心动的感觉!
在昔日黄昏,辛苦了一天,在喝了二量白酒之后,似有一种眩晕,挣脱着平凡琐碎的思绪,以及空虚、和迷茫。端坐在书桌前,拧亮台灯,打开从图书馆新借来的诗集,翻阅、默读,在文字的空间里行走,就这样,我来到了这篇《相信未来》。
诵读,越读越觉得好,越觉得有一种力量,默然间以一种光芒向我照射过来,像面对初升的朝阳,像一段记忆里曾经照亮的光芒……。
记得儿时上学的时候,早自习都要起得很早,而我家离学校有三里路,若是冬天的时候,5点钟起床上学,还是漫天星斗,大地寂静得没有声响,四周黑黑越越的,要经过两个村庄,和一片丛林,农村的荒芜和年幼都无疑为这段每天必经的路程平添神秘色彩。那时,如果在路上远远的看到一丝的灯火,也许很遥远,也许照不亮脚下的路途,但都会平添许多的勇气,奔跑过去。
提起这段往事,和《相信未来》有没有关联?我想,在我的人生之中,这首诗歌以一丝远方的灯火形式,为我的人生平添勇气,爱的勇气,坚持梦想和信仰的勇气!
于是,我就用孱弱的笔调在笔记的扉页书写了这两段!因此,我读到这首诗歌的频率远远多余其它诗歌作品。
如今,再回头看这首诗歌,整体上还是那么的炙热,却让我想到了《唐山大地震》里一个的场景:当方凳在一片尸体之中,被雨水浇醒,睁开着肿痛的眼睛,望着破碎的城市,以及满目瓦砾,幼小的心灵深处,应该有一种对人世的希冀,以及生存的光芒,我相信,那时,心头的倔强应该是一团朦胧的焰火,如果用一首诗歌来形容,我愿意是这首《相信未来》,如果让我赠给站在废墟之上的方凳一首诗歌,我也愿是这首《相信未来》!
我记起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有一篇《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觉得《相信未来》和《行路难》,有着气息上的相同,就是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即使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诗人也能迸发出绮丽和令人欣喜的情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与《相信未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催人奋进,使人对生活有所期待和期望,于生活的艰难困境里,点燃热情和斗志!
当然,《相信未来》这首诗歌,其内涵和美感,如果细细解析的话,应该还有更为丰富的含义和意象!
这首诗歌从外形上看,四句一段,具有整觞的形式。我一直以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内在的灵魂决定了诗歌的魅力,但并不是外在形式可以忽略。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具有固定形式,有相应的字数和句数要求,比如七言绝句,就只能是四句,二十八个字。对于诗歌而言,这样的限定,对于意韵丰厚、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诗词而言,并不是桎枯。中国古代文人,依然可以在这样的形式下,大做文章,变化着万千美幻绝伦的意象和美感。我相信好的诗歌,不仅是通过阅读才可能认定其好与不好,我固执地以为,一首好的诗歌一定具有好的眼缘,就是看上去具有一种好的印象,这里就是诗歌的形式之美。我读过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好》,它的作品具有一种阶梯状的形式,具有建筑的美感,同时,也为诗句造成一种乘势而下的气势,自然为作品内在的精神和语气频添诸多色彩。《相信未来》,这首诗歌整体上就给与我这样的启示和优美的感觉,这也是诗歌创作者,值得借鉴、学习和思考的。
其次,韵脚的使用。食指先生在表达情感,或者书写诗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了汉语特有的韵律。例如第一段的‘台’、‘哀’、‘来’,这种韵律的使用,使作品朗朗上口。我们的古典诗词,其丰富的美学里,韵律的使用是其承载中国思想情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魅力和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现代诗歌而言,继承和发扬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符合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趣味,和心理感受.因此现代诗歌创作者,有意识的使用韵脚,定然会使作品出彩。如果诗歌摈弃所有的创作理念,或者由气使然,天马行空,固然有其创作的丰富空间,但我们可以从这首优秀的诗歌作品里,看到使用韵脚的好处和优势,为情感的充分传达和读者的诵读都起到推波助澜之用。
从内涵上,运用丰富的意象,“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使读者很快就被一种凄凉和失意的境遇所感染,前端无疑是现实的悲凉与无奈!在现实生活中,谁都可以遇到挫折,类似作品中一些生活的遭遇,必竟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这些是作者在用一组意象隐喻现实的无奈,但都在做着铺垫,“相信未来”,顿时使读者感觉到,一种迸发的力量,犹如小草倔强地从石缝里发出嫩芽,作者用几乎浪漫的手笔,书写着对未来的希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至此,看到一种与上面的灰暗调和的明朗色彩,甚至盖住了那些阴糜。犹如一副画,作者采用灰暗的色彩作为底蕴,而且随着画卷的展开,随之的灰暗色彩渐欲浓重,并且使人感觉到压抑,但似有柳暗花明的笔调,一抹朝阳安然升起,如果说前面是客观环境的阴糜,后者则是人性里主观的积极情感,迸发出骄人的力量,使人顿感振奋!
随着作者情感的涌动,作者就相信未来,展开思考,或者就尘世的凄楚撕开,让光芒以穿透缝隙的力量照亮。所谓的相信未来,并不是一句豪迈的誓词,或者空头的口号,而是有理由的,并且具有永恒的力量。“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作者以站在人性的至高点上思考,看待生活中的困境,有理由相信邪不胜正,黑暗终究会被光明所战胜,因为黎明每天都会到来。可以说作者的情感,那种涌动的力量,或者光明的情绪,犹如海之波涛,越来越汹涌,越来越深入人心、振奋人心,最后,不是一丝光明从缝隙里照射出来,而是彻底地撕开窗户,大片的光明照射进来,照射到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而且越是感到生活困惑的人,越是感到它光明的强度,这种强度是伴随着力量,注入读者的心田或者躯体。
这首诗歌写作的年代,是1968年,据我所了解的信息,那年,应该是我们国家困难的一年,自然灾害和政治动荡挤压着那个时期的人们。如今,时过境迁,再读来还有没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呢?我想有,对于遭受灾难,和困惑的人,依然有着积极的人生意义,它依然会给需要它的人带来力量,并且可以影响人生。好的诗歌具有这样的品质,给予力量和信心,在面对困难、困惑的时候,不低头、不认输、不绝望。
相信未来,多么美妙的词汇!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生活境遇不同,面对的生活困境也有所不同,但对未来心存希冀的每一个人来说,相信未来,这四个字,具有非凡的精神意义,并且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即使是我们身处逆境,依然心存希望,而不是幻想,相信未来!
对于今天的诗歌而言,对于每个热爱诗歌的人来说,都有理由说:相信未来,走出困境,诗歌依然会辉煌!
2010/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