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永恒的记忆

时间:2014-11-25 08:23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谢焉 点击:
永恒的记忆 ———追记先师《老子译注》作者、四川广安原政协常委冯达甫 人物名片 冯达甫(1909——1997),亦作达福,自号绥之,广安区人。193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退休前系广安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原广安县政协常委,因编着《老子译注》而名扬海内

永恒的记忆

———追记先师《老子译注》作者、四川广安原政协常委冯达甫

人物名片

冯达甫(1909——1997),亦作达福,自号绥之,广安区人。193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退休前系广安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原广安县政协常委,因编着《老子译注》而名扬海内外。

我曾经有一张珍贵的照片,因为数次迁居而遗失,我甚为懊恼。照片中有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他是原广安县政协常委、《老子译注》的作者,也是我的好老师和忘年交——冯达甫先生。先师虽离世17载,但我与他的师生情谊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先师冯达甫世居广安区老城水塘堡(音pù)24号,祖上开有一家“金果铺”,售卖糖果之类,小有家业。冯老用《诗经》“君子万年,福禄绥之”之句而自署“绥之”,相当于他的字。上世纪30年代初,冯老考入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从学于刘赜、谭戒甫诸先生,与精于训诂学、汉语史、语文学的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着名语言学家周大璞(1909——1993)以及《驳胡适关于标点符号起源的谬说》作者、着名语言学家张涤华教授(1909——1992年),均为同窗好友。上世纪70年代,冯老开始对《老子》一书进行编译,历经二十余载,数易其稿。《老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着作,其书仅五千言,但文约义丰,且传世久远,后人多以为难读,而历代注家亦极众,有的注重其义蕴思想,有的注重其文字训诂,可谓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冯老先从训诂入手,综汇历代各家旧说,结合帛书《老子》等出土文献资料辨厘字义,考订原文,对《老子》一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注译,再贯述每章的思想内涵,揭示其前后相应之处,兼之其译文流畅,使其更可明见原书通义。

因为爱好文学的缘故,并经广安区政协好友易维忠(已故)引荐,而与冯老有缘相识,并拜师门下。易维忠较我年长,与我以兄弟相称。上世纪80年代末,每逢周末或假日,我和易维忠都会到先师家小叙,我们在此听到许多逸闻趣事。最有趣的当数冯老讲的谭戒甫先生“卜卦”一事。据说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谭先生可能出于好玩,曾起课占卜,为那位蒋委员长预卜生死,得“履卦”,因此在学生中宣称“蒋先生会有惊无险”,理由是此卦说“履虎尾,不咥人”。其结果居然“应验”,此事载诸汉口某报,一时传为笑谈。

冯老毕业后在宜昌教书一年左右回到广安,在数学家何鲁先生创办的载英中学任教(解放后归并至广安一中,今为邓小平母校广安中学),直至退休。1950年,冯老在对上级提意见过程中,批评编教科书的人把《出师表》中“臣亮言”三字删除是不懂文章体式,结果在“反右”中被冠以“擅自篡改部颁教材”的罪名发谴,没有躲过“文革”劫难。当然,那个罪名只是一个由头,可能与冯老为人耿直、清高有关。

冯老曾告诉我们,《老子》一书,有人称之为“哲学诗”,说“难读”,它以类似诗歌的笔法论哲理,裁章遣词殊异,跳动性大,常于无字处为曲折,玩读时犹似“诗无达诂”,况传世已久,字又多殊谊,不先诂训,更难辨古谊之真,所以解人难得。溯自韩非《解老》、《喻老》以来,历代《老子》注家之众,几比于儒家《论语》,而各代政治气氛不同,汉初尚黄老之学,崇“无为而治”,后汉唯“思老氏之玄虚”,魏晋则大扇玄风,所以老子“玄之又玄”的真谛竟谈得真的玄之又玄了。往后,老子哲学的性质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以从言之异路,则代有殊见,迄至今日,仍无定论,有初持唯物主义转又以唯心主义论老氏者,有说老子的形而上学的性质是混杂的,有说老子是第一个提出神秘主义的直觉主义者,也有人把老氏学说全部肢解、把《老子》书全部改编的。冯老希望自己排除一切争论,直接“玩索原书旨趣”,弄清其对宇宙万物的探源和对人世纷繁问题的指向。他说,《老子》第二十五章揭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条贯串着天地人的大法则,只要理解了这一法则,结合实际问题印证,全书就未必难读了,因为老子也认为循其规律行事,就合乎“道”,便没有办不了的事,可以“没身不殆”,否则“不道早已”。道家代表作《老子》虽说是一卷古籍,却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对中国以至世界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因其有着极为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政治思想。冯老带着平静的思维、平实的笔墨,走自己的路,正评反批,在一个新的视域中,评介与解读《老子》和老子思想,给了我们一条深入浅出的路径,同时也给我们一个性情自然的境界。

在广安期间,冯老在教学之余,或在受谴之中,始终保持书生本色,手不释卷,潜心研冯达甫编着的《老子译注》封面究《老子》,在“文革”中将手稿转至亲戚家,躲过抄家厄运。时过境迁,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水塘堡24号冯老家的板壁、木门已没有了踪迹,代之以现代高楼。但值得欣慰的是,《老子译注》目前已被多种语言翻译成多种版本,撒播到世界各地,这是冯老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在与冯老相处的日子里,最令我们难以忘怀的莫过于他的博闻强记,他还教会我们怎样去面对逆境。记得1992年夏天的一个黄昏,易维忠向我摆谈到他在单位因为工作多年仍然得不到升迁的苦恼,就叫上我一起去找冯老求教,先师脱口而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先师教诲我们不要被名利所困扰,即使永远没有升迁也不要气馁,他还引用老子的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冯老告诉易维忠说,不必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这样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做学问。后来,易维忠就静下心来默默地工作,最后赢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提拔为广安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同时还担任《广益通讯》的总编辑,写出数十万字的文史资料,为当地政府联系外地乡友积极为广安的发展集思广益作出了贡献。

还让我们感动的是,冯老在给我们传授他的真知灼见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不断给予我们鼓励和帮助。也正是那个时候,我爱上了文学和新闻写作,20多年来,有2000余件作品和50多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发表在全国数十家媒体。我取得的这些成绩,无不凝聚着冯老的谆谆教诲。在当年那些难以忘怀的日子里,在冯老的家里,对我们的每一篇文稿,他都认真地阅读,在稿件上作出精准的修正或补充,其审阅之精心、字迹之工整,令我们终生难忘。冯老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无悔的一生。他说儿女们人手一本《老子译注》,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好遗产。

1997年2月,冯老在广安病逝,享年88岁。噩耗传来,我们悲痛不已,易维忠悲戚地为冯老撰写了悼词,我则默默地凝视着我们与冯老的合影。先师德留人间,林荫后人。假如先师的教诲是甘甜的泉水,那么,我们正被它滋润;假如先师的教诲是广袤的大地,那么,我们正被它承载。(谢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阅读中国

作者:王鹏

宋朝历经三百余年,也是历史上一个最具争议的王朝。宋朝在政治上萎靡不振,屡受北部少数民族打击;经济卜繁荣昌盛,因…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我就在远方静静地想你

    窗外,飘着雪花,洁白,柔软,在风儿的召唤下,旋转,飞舞,曼妙。像一个带着祝福的精...

  • 梅心澄澈暗香浮

    梅姐,你是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可遇不可求的朋友。你我的相识相交相知,是在自然中自然...

  • 雪落心间

    作为一个北方的人,除了憧憬江南水乡那种惬意的生活之外,更对冬雪有着说不出口的偏爱...

  • 遇见,莲一般的女子

    一抹思绪润满心田,若茉莉一般淡淡散放着素白的芬芳,在我的脑海里弥漫,忆起初见你时...

  • 我等你,在春天里

    站在夜色深处,闭上眼,听风从耳畔翩跹而过,在此刻,成了我心底最悲凉的哀鸣。一如从...

  • 时光荏苒,友情依旧浓香

    【思绪,六...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