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在滨河路徜徉遐想,无数次抚摸百年老桥的沧桑,无数次迎着东方红广场的霓虹,无数次倾听母亲河的语重心长……一遍遍,一回回,莫名的灵动在心里拨弄。多少个闪念令我热血沸腾,但日子里的忙碌吞噬了蹦出心灵的文字,于是窃笑是懒惰还是某种情怀的借口。蠢蠢欲动中灵感随风流浪,我依然故我的吟唱着,行走着,遗憾着。
春回大地,迎春花悄悄绽放。随着日历上一页页撕扯的日子,心在人们扔掉的旧历上挣扎。忽然想起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有这样的话“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和他的情怀天壤之别,但我此时的迫切却让我想起了他的话。当朝阳再次撒进步履匆匆的人群,纵情嘻嘻在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也真的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的,就写写我的家乡——金城兰州!
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兰州又叫“金城”。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由此得名。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目前黄河市区段两岸道路、桥梁建设、河堤修砌加固、航运河道疏浚、旅游景点开发、城市建筑风格以及绿化、美化、亮化融为一体,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汇集其中。
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家乡兰州在我心里越来越多的定格为一本书,一座桥,一条路,一座山,一碗面,一朵花。当我捧着《读者》,漫步在滨河路,眼里溢出玫瑰花的浪漫。穿越“天下黄河第一桥”,倾听黄河水车日夜的呢喃,醉闻牛肉面的馨香,远观“五泉山”张开双臂迎送南来北往的客,瓜果之乡享誉国内外……身为兰州人,不能尽数她的富饶与妩媚,多少有点遗憾,但我尽力涂抹着她飞扬的色彩,足以!
1、兰州的一本书——《读者》
从小到大,我努力培植心灵的净土。曾为历史上的鸿篇巨着摇旗呐喊,曾为跌宕起伏的言情小说哀哀怨怨,曾为铺天盖地的诗歌爱不释手……这些就像隽永的清泉流淌在我走进文学的路上,洗涤我迷茫的心扉,可我只能把它们放在书架上默默珍藏。触手可及时翻出来闻闻馨香,让心在史,在诗里激荡,然后慢慢归于平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多少年来,有一本书却从未离手,旷日持久的与我为伍,与岁月一起放在心上,这就是兰州的一本书——《读者》。
闲暇时,我翻阅它,就像和一位博学的老者攀谈,睿智而宽厚,教会我每天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如何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懂得了成功者的秘诀就在于“每天多做一点。”
苦闷时,我翻阅它,就像在做心灵的按摩,舒缓而轻松。我读出了快乐箴言——不要自私,不要奢求拥有太多。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友好而礼貌地对待你身边的朋友。追求幸福最可靠的方法是要有一种超越别人的心态,自信而又认可自身行为。使自己面对现实,对你所不能改变的现实,焦虑永远无济于事,有段话我记忆犹新。
你有权,但不应……
你有权发怒,但不应践踏别人的尊严;你有权失败,但不应自暴自弃;你有权争取成功,但不应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你有权要求争议,但不应以复仇为手段;你有权要求生活得更美好,但不应以今天的欺骗来换取明天的快乐。
于是《成功者的诀窍》就这样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了。我们是大千世界的草根,回归草根的文字我是多么喜欢,基于草根的做法我是多么欣赏啊!
失败时,我翻阅它,就像给挚友在倾诉,它总能给我无数个理由重蹈成功之路。脑际盘旋着这样的文字,“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于是我笑自己的迂腐,不自量力的重新奔跑在自己的心路上“爱我所做,做我所爱”。
忙碌时,我偷闲翻阅它,会让我的工作、生活井然有序,比任何一种监视器都能有效的让我重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和学习。
林语堂在《人生如诗》中写道:“我们应当学会感受生命的韵律之美,像听交响乐一样,欣赏其主旋律、激昂的高潮和舒缓的尾声,就像人生有童年、少年和老年,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美好的安排。”但我想个人的断章还是强音需要自己奏响,我愿把最好的祝福抛洒在字里行间给我的亲人、爱人、朋友和许许多多的读者。
每每静读,《读者》带给我的心灵体验,如莫高干红疏通着筋骨;如玫瑰淡香,沁人心脾;如痴如醉尽在不言中。
发自内心的说一声,拥有《读者》的日日夜夜真好!品读《读者》的日日夜夜更好!
2、兰州的一座桥——“黄河铁桥”,又叫“中山桥”
在兰州人民的心中,总有一道挺拔的身躯,总有一种莫名的惦念;在兰州人民的记忆中,总有一个城市的守望,总有一座不朽的丰碑!“将雄健身影化为一幅夕照,为醒着的历史叠现辉煌意境,用百年承载品读史诗的壮阔,钢筋铁骨,风雨彩虹,历尽沧桑真如铁!”这是对蕴含了整个城市记忆的中山铁桥的生动写照。
中山桥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最初叫“黄河铁桥”。民国三十一年改名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是九曲黄河上最早的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据《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黄河铁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其中车行道宽6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米。
晨雾弥漫时远观中山桥,它以厚重和沧桑示人。似乎让人又一次穿越历史,看见了肩扛马驮的过去和战火硝烟的轰鸣,倾听它的诉说,如诗如歌。
中山桥的前身是黄河浮桥。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
黄河害,黄河险;
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可见当时要渡过黄河是多么的艰难。南北两岸的人要过黄河,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听说每年解冻的时候都会淹死人。对此,兰州诗人王光晟倒是很抒情地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黄河冰桥的情形:一夜河凝骇神异,碎玉零琼谁委积?错落元冰大壑填,经过漫步如平地。
世事变幻,总也挡不住历史的脚步。1906年,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请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从新乡取道西安用马车运到兰州。
一个清晨,数十辆大马车浩浩荡荡从新乡火车站简陋的货场里潮水般涌了出来,车轮声,马蹄声,铃铛声,还有梆子,秦腔,花儿,马的嘶鸣,汇成了一曲众声混杂的交响乐,响彻漫漫古道,从新乡到西安,从西安到兰州,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到第二年五月……
桥建成后,两边有扶栏,“旁便徒行,中驰舆马”。桥的两端建有牌坊,上面横匾分别题有“三边利济”,“九曲安澜”的字样。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黄河铁桥更名为“中山桥”。它不但经受了三次黄河特大流量的考验,而且在解放兰州战役中,战火烧毁了桥南端木桥面和部分纵梁。
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将原来的木板桥面全部换成现在的铁板桥面。
今天,中山桥的观赏价值、历史和文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黄河岸边屹立了整整百年的黄河铁桥,见证了陇原大地的一段风雨沧桑。从摇摇欲坠的晚清朝廷、到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直至今日的辉煌,兰州中山铁桥褪去尘埃,镀上了一层耀目的光辉,继续见证着陇原大地新的涅盘!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树碑,第一次将铁桥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2004年,兰州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黄河铁桥开始进行建国以来最彻底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中山桥结束其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永久性步行桥,正式宣布了它的退役。2008年7月7日,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兰州站传递活动在中山桥举行起跑仪式,奥运圣火与历经沧桑的黄河铁桥在这一刻交相辉映。激越交织着泪水,奥运精神绽放的那一刻,兰州人民彷佛听到了它的呐喊,历史镌刻了这一动人的场面。
2009年正值中山铁桥建成100周年,兰州市委、市政府组织纪念中山铁桥建成百年系列纪念庆典活动。一个世纪的风雨像画卷一样铺陈在黄河岸边,滔滔的黄河水翻滚着激情,目不暇接的诵读着它的史诗“铁桥古渡老斜阳,塔影河声寻旧梦……”。
如今的黄河铁桥身畔已崛起了银滩大桥、雁滩黄河大桥、小西湖黄河大桥等近10座桥梁,黄河之上呈现出巨虹如带、天堑变通途的壮观景象。但无论何时,“天下黄河第一桥”作为兰州近百年的历史背景和记忆底片,永远烙印在兰州人的心上。
伫立桥上,静观滔滔黄河水,倾听百鸟欢歌,连接着历史与未来的黄河铁桥承载着兰州人民前行的步伐,一直向前,向前!
3、兰州的一条路——滨河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