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后山,鲜少有人问津,只因为它偏僻,它的交通不便,景色却是出奇的好的,也因此,兴修大龙窝索道——成了我们潜山县的十件大事。
大龙窝,原先只是个茶厂,原先天柱山林场的属地,因为大龙窝索道的开发,茶农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茶园占地面积小了,而茶叶的价格也随之高了。
从马祖庵而上,沿路有两处天然巨石,一石立于公路弯道左侧,只光秃秃的一个,像极了飞来石,却也有人说像猴子的。站在那石旁,向下看是悬崖峭壁,向上看是陡峭群山,那石很是孤独,却是最近才被人膜拜的。另一石立于公路右侧弯道的悬崖上,一大一小两石相存,从远处看像小鸡啄米,从近处看像雄鹰喂雏,那尾部的一棵光秃秃的松树更是添彩,像极了光屁股上的鸡毛,却也有几分童趣的。
大龙窝,好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修桥打桩,建房砌墙……好些个大大的吊箱,存放在大院子里,那是未来的缆车,坐八人的那种。这些个工程,数那挡土墙,领导最是满意。这是自然群石的叠垒,没有用到丝毫的水泥、青砖,那石上准备栽树,这样的建筑——又是给天柱山造景了。
月眉石,天然生成,好大的一块,就在那路边,石后又又一块稍小的石头,活脱脱像一对猪耳朵罢了。那些个流水,是最纯正的山泉,沿着溪流而下,这些个溪流,要么是自然冲刷而成,要么就是人为修建,一则排水,二则消防,三则浣洗,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那半山腰上,有一个海豹石,从山下看很是普通,到那近前一看,却是有几番相似的,那石上刻有海豹石三字,不知是何时何人所写,倒也是一种别样的景致,渲染了天柱山的古典、自然美罢了。
再往上一点,会看到有一个像极了乌龟头的大石头,上下各有一块小石,三块石头互补沾边,却因为茶树连接着,从远处看像极了海龟的前半身儿,我招呼着同行的人去看,他们很是惊讶,一口同声的说:还真像呢。那最下方的那块石头,表面上凹凸不平,写过来看,像极了皮包骨头的瘦子,同行的摄影家,很是满意,拍了这么多年的天柱山,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好石头呢。
仰目远眺,四周遍布群山,只因为鲜少游玩,峰名并不知晓,有云雾从那山顶飘过,若隐若现,很是飘渺。这四周的植被可真多啊,有几颗还是上百年树龄的松树呢,为什么前山却并不多见呢,我问同行的朋友,朋友回答:也许这是气候的原因吧。
同行的钟工,很是认真的和我们一一介绍,日后会在这树下建一个小亭子,供大家休息纳凉。那个弯道边上,我们准备做护栏,把那竹木保护起来的。还有那个停车场下面,我们是要种些松树、映山红来点缀的。这条路很可能要通到和平去,和野寨街接通……
中午时分,有领导上来视察,原本安排他们到山下饭店吃饭,他们却是不去的,硬是好了我们,让我们享受了领导们的待遇。这饭店离工地也就四五百米的路程,名字叫卧龙生态园,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我确实很是疑惑的。
这饭店的葛总,零八年建起的这座山庄,房子仿照的是宁国小木屋的那种风格,很是典雅,俨然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远处上,房子就在树丛中间,房子又是仿木结构的,很是美观、很是景致。这里的农家菜,味道也十足的地道,硬是被他们逼着喝了三瓶啤酒、吃了三碗饭,也因此成了我下午上山想吐的原因了。
葛总这里是养殖中华鲟的,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原本以为也只有长江里才能够存活,没想到这天柱山的山泉水,竟然把这么些个国宝养育的如此健硕,这卧龙的名字,也是应该的啊。
下山,乘车到得一索,乘索道而上,至天柱山庄,再从东关而下,沿途山峰并不很多,多有大石,气象塔,八戒停经,混元霹雳,天蛙峰、古杏树、马祖洞……一路下来,逐到佛光寺,总计路程也就1500来米。卖些土特产品、竹制玩具的集中在入口(出口)两侧,有游客与卖家讨价还价,更有轿夫拉着要我们坐轿子的。天柱山旅游的旺盛,促进了当地百姓的就业,更使得好些个山里人家盖起了小楼、开起了小车,日子远要比城里人过的富足。
乘车下山,早已是五点有余。一路上,车流如织,一路上,旅社爆满。 这一日,为采风而来,这一日,为展望而去:天柱山的明天会更好,大龙窝的明天会更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