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乌兰布通草原所在地(也称坝上草原),那青苍郁翠的塞罕坝上,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有松涛浩淼的林海,有百花争艳的草原,有淙淙流响小溪……还有那点将台、将军泡子、十二座连营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的天然名苑,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在坝上草原白岔河以东临近围场坝下山地边缘,矗立着一座硕大的敖包,在新松滴翠、绿草茵茵之中有一处“塞北灵验佛”石庙。石庙周围是一碧万顷的林海,一条清澈透底的山泉泄玉喷珠,缓缓地流向远方。入此地使人顿感神清气爽、超凡脱俗。石庙座北朝南,高近二米,面宽一米强,进身有一米,庙顶由一块石头凿成瓦状模样。整座庙由十三块削磨见方的石头砌成。庙内一尊坐姿佛像,身披红色袈裟;两边小童侍立,装束满族官服。庙门两旁,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清得道千秋不朽”,下联是“塞北佛万古流芳”,圆拱门上的横批是“英灵千古”。在庙前有一座石碑,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字迹已经无法辩认。我在八十年代中期曾到此游览,周围还见到断碑残迹、条石柱墩。据说以前这里的庙宇很大,毁于文革,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后来所建。
这里到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雨节,来此拜祭敖包和灵验佛的群众非常多,敖包50里范围香烟缭绕,蔽日遮天,人不能近前。可见老百姓期盼每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和迫切。
关于“三脚金蟾”有一个传说。相传,有一年清帝康熙来木兰围场举行“木兰秋狝”,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暴雨骤至,倾盆而下。这时,侍从请康熙回跸。康熙说:“不能走,别说下暴雨,就是下血雨也不能回跸!”话音刚落,浓墨般的乌云立刻变成了赭红,果真下起了红色的雨。康熙非常惊讶,便自言自语:“莫非有神灵显圣?”恰此时,从路边跳出一只三条腿的金蟾,向康熙点头揖拜。康熙连忙下马,对着金蟾回拜说:“蟾师放心,你既然来讨封,朕就封你为‘塞北灵验佛’吧!”。话音刚落,云散雷停,风收雨住,天空如洗。有了这个传说,塞北灵验佛石庙在围场坝上也就非常有名气,从前的过往行人和运盐的勒勒车、驼队,都要到这里焚香拜奠,以求神蟾保佑。
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传说而已。真正的因素是,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他胸怀大志,深谋远虑,文治武功卓有建树。他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康熙大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猎的古代礼仪,同时锤练满族八旗的战斗力,实行怀柔政策绥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等巩固国家政权的多种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部“敬献牧场,肇开灵圃,岁行秋狝”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史学家称之为“肄武绥藩”。他在木兰围场举行“多伦会盟”,对蒙古各部流离失所的民众给予优抚,巩固了北方边疆的安定。
由此“三脚金蟾寒北灵验佛”,既可看出康熙“肄武绥藩”战略的成果,同时也是清代民族团结的标志。沧海桑田,世事巨变,“塞北灵验佛”作为康熙皇帝的一段历史铸刻在遥远的塞罕坝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