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接待日,班主任老师听到两个妈妈讲了两个女孩的故事:
云梦以学校的最高分进入这所普通高中。以她的分数再交一定的择校费,她可以上一所名气响亮的省级示范高中。妈妈愿意给她出钱,但云梦坚决不上,她的理由是父母劳作太辛苦,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普通高中考上心目中的大学。
说起女儿,妈妈感动得几次留下热泪:“我和她爸爸都不识字,他爸爸身体也不好,我们能干的活不多,还只能是出力气的活,收入少,供着孩子上学很吃力。云梦很懂事,从不乱花一分钱。中午放学的时候又渴又饿,别的孩子都买点零食饮料什么的,她不买。十五六岁的大姑娘了,从来不跟我要新衣服,亲戚朋友家给的旧衣服她就那样穿。
“云梦可勤快了,我在别人家的蔬菜大棚里干活,她说我干一天活太辛苦,早晨不让我起床做饭,都是她做。为了节省时间,她晚上就想好了第二天做什么饭,我帮她准备好材料,该泡的泡该洗的洗,她早晨一起床就忙活,中午放学还要准备中午饭。这么点的孩子练得手脚麻利,比大人都能干。真是委屈孩子了。
“别看我们家里条件不好,可一家人和和美美。云梦在家里照顾爸爸,照顾我,嘘寒问暖,端茶倒水,可暖人心了。我和他爸爸也经常说,我们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遇到这么好的女儿,只要孩子能考上,就是砸我卖铁,我们也要供她。
“云梦太要强,老师您守着她,比我见她的时间长,请您劝劝她,不要太累了。”
老师脑海里浮现出云梦课上刻苦学习、课下开心玩闹的样子。“贫困的孩子一般都自卑敏感,云梦却自信自强,她怎么做到的?”这个谜团终于解开了,他心里的爱是满满的,既有爸爸妈妈给与她的,更有她给予爸爸妈妈的。
另一个故事是雅丽的,妈妈来向老师求助:
妈妈是下岗工人,一直含辛茹苦带大自己的女儿,对女儿提出的要求都竭尽全力满足。“刚下岗时,家里经济条件尤其不好,我的心情也很焦虑,但考虑到女儿在校读书,我没有让她知道这件事,即使自己吃不饱,也要保证她吃好,就是欠债,也尽力满足她的愿望。我不想让女儿产生自卑感,觉得比谁低一等。
“可是,这孩子觉得我做的都是应该的,一点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心疼人,没有爱心,冷漠得让我寒心啊!前天我上完班累了一天身体很不舒服,还要坚持给孩子做饭,可是女儿没有一句贴心的话。当吃完饭拖地的时候女儿坐在那里纹丝不动,只是把脚跷起来。就这样的表现还不让说,一说就瞪眼,真让我无奈。”
雅丽妈妈的话让老师想到许多中国家庭的普遍情况,孩子是“稀缺资源”,大人们无私、不求回报的爱 方向一致性地朝向孩子,孩子成为爱的接受者,这份爱来得太多也太容易了,而且也没有被要求回馈,因此,孩子认为“那是我该得的”,不知道珍惜,也不知道回馈家长。
世上没有一份正常的感情始终走在单行道上,大人们也需要孩子的爱。但是当大人需要孩子的关爱时,才发现孩子心里好像没有爱。
孩子心里真的没有爱,还是家长用先前的执着、后来的抱怨阻断了爱回馈的路径?老师建议雅丽的妈妈对女儿说两句话:1、“妈妈不舒服,需要你的帮助。”2、“有个女儿真好!”
果然,不久,雅丽的妈妈打来欣喜的电话:“谢谢老师,雅丽挺心疼我的。昨天我说身上没劲,需要女儿做饭,她二话不说让我躺下,她进了厨房。吃饭之后,还伺候我吃药,量体温。我感动极了,有女儿真好。”
爱别人和被别人爱是每个人的需要。满足了这两个需要,才能让爱在一个人身上形成循环,他既是爱的施与者,又是爱的接受者。相信我们的孩子既可以成为爱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爱的施与者。
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家长不要断了爱的回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