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中秋,永远飘着烙月饼的甜香。小小的泥屋里面,忙碌着妈妈瘦小的身影,满脸的汗水和浅浅的笑。香喷喷热腾腾的月饼,宛如一个个小小的月亮,饱满芬芳,情深意长。
那时候,正赶上大集体时代,粮食不够吃,糠菜半年粮。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做父母的真不容易啊!
自留地的田头堰畔点种一二行胡麻,收割后晾干再用棒槌打下,扬播干净去油坊换上几斤油,就准备过中秋节给我们烙月饼用。
烙月饼烧火的差事妈妈总交给我。我也高兴,乐呵呵的给妈妈打下手。抱柴舀水拉风箱,按面坯包馅一炮黄尘跑的快。我也有小九九,趁机能多吃,又能玩面团。
河套地区烙月饼是讲究三油二糖,就是十斤面里面和三斤油二斤糖。可那时每一户,供销社只给供应一斤红糖,半斤白糖。家家户户红糖烙月饼用,白糖留下急需要时用。
我们家九口人,在生产队算是人口最多的户,烙月饼要三十多斤面,一斤糖怎么够呢,妈妈有办法。提前挖回几只甜菜,擦成丝熬上半天,捞尽渣和面,不用二角钱一代的糖精,怕吃坏我们。
和面时,妈妈把猪油在锅里炼的冒开了青烟,趁热舀进面里,这样做是为了面起酥。然后加入糖,鸡蛋液,胡麻油。面和好以后,要醒上几个小时。
在醒面的功夫,妈妈开始炒糖馅。这可是个细心的活,火大了,面发黑馅苦;火小了,面不熟,容易吃坏人。诀窍是:慢火勤翻炒,蛋黄正好。面炒好了,放花生仁,芝麻,青红丝等。
馅拌好了,面也醒到了。把醒好的面在案板上揉上个几十回,然后擀成大大的一张面饼,上面涂满了糖和油的混合液,撒上油面,再卷成一块反复擀,这样反复多次,月饼皮才具有了千层万层,咬一口就掉渣的酥脆。
面皮层做好后,分成小段,擀成巴掌大小的圆面皮,挖一勺馅放在中间,把面皮的边缘用力一点点捏合,放入月饼模型里,用力压平,翻过去一磕,漂亮的月饼成型了。
烧的是麦草,火力柔和,可稍不注意,就会烙一个包文正。不管是黑脸包文正,还是花脸曹操,烙好的第一个妈妈让我吃。热乎乎甜滋滋的,馅里的糖流下来烫了嘴,但依然大口吃。
时光如水,遥远的童年仿佛还在眼前。可妈妈做的月饼回味心头,挥之不去。千层万层,是一份永恒的浓浓的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