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切身感受,想写一篇《老人忌寂寞》。老人也爱唠叨,忌寂寞和爱唠叨几乎是一回事,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于是就把题目改成了《老人爱唠叨》。
老人怕寂寞与别人没有关系,爱唠叨则会令同事朋友甚至家人不耐其烦,觉得老人十分讨嫌。
我理解年轻人的厌烦心理,因为我也曾经做过孩子,曾经是个年轻人,曾经没有老,还曾经有过对老人唠叨的厌烦心理。不同处是我们这一代对长辈的唠叨比较理智冷静,反应比较温和隐晦,不会像现在的孩子那般赤裸裸的“透明度”,把厌烦的心理立刻在父母面前暴露无余,不顾虑老人是不是受得了。
被叨得不耐烦时便借故溜之大吉,躲进自己的“象牙之塔”。借理由溜比赤裸裸的“透明”在脸上文明礼貌许多,照顾了老人的面子。父母心里明白孩子是不耐其烦,却不会下不得台,我觉得这样的孩子算是有孝心的。我对这种年轻人的不耐烦也不满,但能容忍,反应温和隐晦,不赤裸裸表示不满。
有代沟就难免有唠叨与“反唠叨”这对矛盾,缓冲的办法就是降低“透明度”,不要暴露无遗,采取文明礼貌与曲折隐晦的做法,这样才不会弄成僵局,老人不至于太难堪,小辈给老人留有面子能够保护老人的身心健康。
晚辈在老人面前赤裸裸表示出厌烦,老人会多么的没有面子呵,既然是长辈,总要有一些长辈的尊严吧。当然,现在的条件渐渐好,还可以分开住,也就一团和气了。
电脑是解决老人唠叨的一种好办法。年轻人越来越对唠叨没有承受力以后怎么办呢,对着电脑唠叨吧,别让孩子厌烦而给自己一张冷面孔,躲进电脑的“象牙之塔”去。
电脑比人有“涵养”,有耐心,由着你叨叨,不会厌恶你,不会给你难看的脸色。当然,这办法不一定能够适应所有的人,要有“缘分”呵。
在文字的敲打中发泄,滴滴答答、答答滴滴,轻轻重重、重重轻轻,快快慢慢、慢慢快快,敲击敲击再敲击,随着自己的心态,高兴也好,难过也好,生气也好,烦闷也好,一律全发泄在电脑和文章里,好哦。
敲一敲再念一念,念一念再敲一敲,无论怎么的反反复复,电脑都不会烦,不会给难堪,更不会弄得彼此面红耳赤,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这样,家里便能够平安无事、风平浪静,如同国家、社会、群体,得个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不让说话是不行的,会被憋出毛病来,甚至呜呼哀哉的。
比如因为一整年时间里,半口假牙没有镶好,花了不少钱却只能装门面摆“阔”而已,吃东西时不起作用,便一肚子的牢骚,如果总是去找人家唠叨,便难免弄成僵局。于是对着电脑,在文字里就无所顾忌。我先后写成了四篇唠唠叨叨的心情文章,简直够“万言书”,我写我的,人家照样赚人家的钱,看了文章笑笑而已。
扩而言之,有朋友觉得我的文章里太多了唠叨,有人看了会不快的。我唠叨关人家什么事,井水不犯河水,我自己快活就得了。他吃他的饭、发他的财、喝他的酒、玩他的妞、享他的福,我吃我自己的饭,也是快活我自己,互不干预、泾渭分明。如果谁怪我,我便会顶撞说:彼此毫不相干,你啰嗦什么嘛。
是的,从前当然是不允许的,现在有了许多进步。当年的彭大将军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勇敢无敌,也同样不许唠叨,他好心好意,为了帮助巩固权力而写了一纸“万言书”,竟然令人大发雷霆,甚至不给他容身之地。后来放了一马,让他去山洼洼、犄角旮旯处,“哪里凉快哪里去”。然而最终还是放心不下,赶在自己去杳杳处之前让他先去了那杳无人烟处。
老了,我从前是沉默寡言的人,老了便爱唠叨,这口牙没有镶好,就把经历写成了四篇文章,嘿嘿,足够万言书了,还全部请“伊妹儿”带给那医院、那牙医、那主任,留了住处地址、电话号码、“伊妹儿”地址、QQ号。
不知道主任有没有大发雷霆,该不会的,我说明了是“心情文章”,没有与他过不去的意思,还没有写明某某医院,更没有写明某某医师、某某主任。
偶然想起彭大将军的“万言书”,不禁一惊——啊,我这万言,包括其它的,一起已经百万言了。假设哪天医院的主任,或者其他的什么人坐上龙椅,觉得不顺眼、不顺耳,岂不要大发雷霆,也赐给不能容身的旨意,也要赐远处的山洼洼、犄角旮旯处……彭大将军为万言付出了一条性命,百万言岂不是需要付出百条性命呵,需要一百辈子啊?
老人不就爱唠叨嘛,如果如此的容不得,不许这个不许那个。事事都不许,也不能不许老人唠叨嘛。不唠叨他们做什么呢。人老了,踉踉跄跄、趔趔趄趄,除了唠叨已经不能做什么了。
既然不为钱、不为名,七老八十的人又没有能力再为谁服务,人生最后日子就为自己一次吧,写一些心情文章,舒口气以后多么的心情舒畅、优哉游哉。
据说科研已经证明,爱唠叨是老人正常的人体机能,唠叨有利于他们的心态平衡,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如果不许唠叨,岂不等于逼老人生病,岂不会要老人的命呵。
许多老年人喜欢唠叨、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当然不是为喋喋不休而喋喋不休,不是为唠唠叨叨而唠唠叨叨。像我这样笨嘴拙舌而沉默寡言的人,到老年后也可能罗嗦唠叨,这是天意吧,要不然为什么一向不爱说话,老了后竟然喜欢翻来覆去没完没了。我年轻时几乎一天里没有多少句话,现在变了。这不,嘴巴不善于唠叨便在电脑里唠叨起来了。
老人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老人觉得自己有经验,生活阅历多,总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为了孩子不吃亏上当嘛。当然也常常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面对老人的唠叨,有两方面。老年人应当正确面对自己,对儿女的唠叨“点到为止、仅供参考”,不要强加。而年轻人也要认识到老人是出于关爱,即使不对,也首先尊重老人,不要直截了当的顶撞,老人并不一定就是老顽固。要尽量表现出耐心,用婉转的语气,切勿生硬顶撞,以免造成情绪对立。
现在是老人,从前也是曾经是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将来也必然逃脱老人的命运,就是说,将来自己变成了老人也同样可能爱唠唠叨叨的。
老年人的唠叨常常是有一定道理的,陈词滥调、反反复复而已。对待年老的父母,不要简单的看成多管闲事。尽量迁就老人的性子,把家庭生活过得协调。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树木且如此,何况人,何况老人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