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的故事:
女儿大约七八岁吧,一天早晨上学的时候,我发现她拿家里的鸡蛋放进了书包。当我得知她是要拿去卖钱时,心情一下子阴沉沉的。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孩子一直很听话,需要花钱一定会向爸爸妈妈要;我们也很少反对和吝啬,因为孩子也不会有不正当的花销,除了学校时不时地收点这费用那费用的,她自己了不起就是要点买小吃的毛毛钱。我记得有一次她爸爸逗她给了她一张伍元币,她怎么也不肯接,连家里平时随意丢在抽屉里和窗台上的零钱她都不会一声不响地去拿,怎么会偷偷地拿鸡蛋呢?这本来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可我当时却把这个问题当作了批评她的更有力的理由——我气愤而又严厉地喝斥:你要花钱我们又不是不给,你要买东西怎么不向爸爸妈妈直接要钱,买吃的买用的都不是问题,为什么要偷鸡蛋?你跟谁学的,咹?学什么不要好去学偷啊?……我一边骂还一边打,真象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甚至感到孩子的行为伤害了我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尊严。我就认为孩子不是真有什么需求,而是受了别的孩子的影响,跟着别人学干这种有损品德的事情的。孩子自知理亏,除了顺从地挨打受骂未作任何辩解。也亏了我教育有方,我的孩子果然从此不再有此类行为,是一个受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品德优良的好学生。
十多年过去了,也许孩子早已淡忘了那次经历吧?其实不然。今年春节期间,已经大学毕业工作在外的女儿回家了。在我们母女俩一次朋友般的交谈中,她很随意地感慨起小时候的胆怯,竟道出了关于当年那件事情的令我意想不到的隐情。女儿说:“我不知道自己小时候怎么会那么胆小那么傻,经常受别人的欺负。”接下来她告诉我,有一个我们家长一直以为和她很要好的同班同学经常变着法子敲她的竹杠,表面又要同她好。她问道:“小孩子还那么小怎么就会知道那么奸?她同我好根本就是看到了我的软弱。知道我不能拿她怎么样。其实好多小孩都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他们起码会向老师和父母告状;但是我都不敢。”在那种情况下,孩子既不敢得罪朋友,又不敢向父母要钱,怕父母会责怪自己,更怕父母会因此对朋友不利。于是就有了“偷鸡蛋”的事情发生。女儿还说,本来她根本不知道鸡蛋能卖钱——因为我们家没有鸡蛋卖,只有买鸡蛋回家吃。也正是她那个同学告诉了她这个筹钱的办法。她还很高兴,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一个难题,尽管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
当孩子已经把它当做一个过去了的儿时的回忆轻描淡写地说给我的时候,我强忍着泪水和女儿说笑,心里却汹涌着无法描述的痛楚和难过,甚至还有后怕。这将是我一生的追悔。想想那样幼小的心灵遭受那般煎熬,她该是何等的痛苦;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能倾诉,又该是何等的无助;在自己没有能力胆量抗拒压迫却又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又该是何等的茫然。今天,我很庆幸我的孩子用自己稚嫩的肩膀独自抗下了自己成长中这一外来的压力,总算安全地走出了那片阴霾。但我却深深地自责,终归,是我让孩子在应该是父母遮风挡雨、无忧无虑地生活的童年就遭受了心灵的伤害。也让本该受到严厉制止的不良品行在蛀蚀着同样弱小的灵魂的时候得不到任何限制。如果我的孩子最终承受不了那段屈辱带给自己的影响,心灵受到扭曲或是行为走向极端,我会该当何责?要是别人的孩子因此胆大妄为误入歧途,我是不是也会心有不安?
大妹的故事:
和别家的孩子相比,儿子小时是属于温顺听话的那种;但也不可避免地有陶气的时候。一次,邻家婶婶的菜园遭到了一看就知道是孩子所为的破坏。婶婶也不修头盖面,叫应了我责吵,说是儿子折了她的菜苗。我气不打一处来,迫不及待找到孩子就是一顿狠揍。其实小孩子根本不懂事,还分不清什么事做得什么事做不得。要说孩子犯了错,正当该做父母的道个歉或是作点补偿。不该拿孩子当出气筒的。打的时候只顾解气,打过以后心痛后悔。以后,每回忆一次都要心痛一次。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就越是悔不当初。这大概是一个一揭就会流血的永远不会痊愈的伤口。
小妹的故事
我那时应该比这两个孩子发生故事的年龄都要大一点点。当时虽说生活条件不好,但家里的温饱问题还是基本解决了的。我读书在学校吃两顿饭,放学后回家吃晚餐。学校附近有卖“娃糕”的店铺,这是最廉价的小吃,一毛钱一个,没钱也可以拿米换。于是我捡了母亲用弃的洗衣粉袋子,每天神不知鬼不觉地装一些米去学校。就这样过了好久,有一天,正在我照旧认准机会从坛中一把一把往袋子里装米的时候,终于让母亲撞见了。母亲痛惜地惊问:“伢儿,你饭吃不饱怎么不给我们说啊?!我是有些纳闷这坛里的米怎么好象不对劲呢?”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真吃不饱,母亲就需要给学校多交一些米去,可我实在是吃得饱的呀。好在母亲没有追问,以后也从未再提起过此事。我至今也不明白母亲是真以为我在学校吃不饱呢,还是为了不让我难堪。但有一点我敢肯定,无论我是为哪桩,母亲都不会责骂我贪吃,我不用担心母亲会伤害我的自尊。
还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一路玩耍到了邻居大哥家的屋旁边,看到一个粉白的冬瓜长得毛茸茸圆滚滚的可爱极了,怎么也舍不得离它而去,磨蹭了一会还是忍不住摘下来抱了回去。母亲知道后,没有骂,更不用说打。而是以十分着急的口吻和表情对我连连催促道:“哎呀,这是别人的冬瓜啊,你赶快把它(冬瓜)给人家长回去!”虽然就这一句话,却比打骂更强烈地感染着我的心情,使我从此刻骨地铭记了这种不可挽回的错事给人的警醒和告诫。
母亲,说到孩子们的故事,您的心中一定比我们姐妹安慰平静得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