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古今“维特情”

时间:2015-04-15 08:31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明月清风 点击:
到了法兰克福,当然要去参观歌德的故居,朝拜这位德国杰出作家的英灵,感悟他的成名之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下称《维特》)及我们身边的“维特情”。 一 在去歌德故居的路上,眼前不时浮现出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三种《维特》中译本:其一,是郭沫若翻

到了法兰克福,当然要去参观歌德的故居,朝拜这位德国杰出作家的英灵,感悟他的成名之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下称《维特》)及我们身边的“维特情”。

在去歌德故居的路上,眼前不时浮现出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三种《维特》中译本:其一,是郭沫若翻译,1955年出版,封面呈紫红色;其二、其三,均为杨武能翻译,1981年和1989年先后出版,封面分别为淡蓝色和淡黄色。但回想起来,还是那本紫红色封面的《维特》印象最深!其缘由,是接触该书的前前后后,发生的一串串青春年少的浪漫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如今,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已悄悄地走了,留下的只是回忆和思念,永远、永远的回忆和思念!

故事发生在紧张活泼、风情万种的大学校园里。男主角是同窗学友小彭,女主角是他的真爱“鸽子”。他俩来自省内一个大城市。小彭与我同系同班同寝室,他生性潇洒,活泼大方。闲聊中,他说他喜欢一本名叫《维特》的外国小说,不到10万字,爱不释手,并即兴背诵了作者写的那首诗:“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末了,他乐不可支地看我等的应……

在那个年代,我等来自农村,又刚进大学校门,不仅没看过这部作品,即使看了,对“情呀爱”的隐秘话题,只好笑笑回避。他却坦言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难忘的初恋:女友姓张名鸽,昵称“鸽子”,是大学校长的千金;小彭的父亲是学校一位清洁工,他们是邻居,从小一起蹦蹦跳跳,嬉戏打闹,后来又同在子弟学校读书,“鸽子”喜欢跳舞,小彭唱歌,都是学校文娱活动的骨干,又爱好文学,彼此情投意合,萌生了好感,不时幽会,开始了难舍难分的初恋。现在“鸽子”也到省城某艺专学习……我问,她读过《维特》吗?小彭说,不仅读过,还是她介绍之后他才读的,她父亲的书架上就有《维特》……还说,他俩非常喜欢这部小说,要我们也读读,补补课!

后来我真的补了课,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这就是我最早看到的那本封面呈紫红色、郭沫若翻译的《维特》。小说娓娓道来,情深意长,讲述的是翩翩少年维特爱上少女绿蒂,终因无果而自杀的悲剧故事。小彭即兴背诵的那两句诗也历历在目,那是一首小诗《维特与绿蒂》,全文为八句: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进?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

请看,他出穴的精魂在向你目语:

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第一次见到他的“鸽子”,是在我们寝室里。一个星期天,小彭带她来认认门。她那窈窕清秀的模样,一身淡绿色的裙衫,流露出一种娴静、清新、单纯的气质,令人眼前一亮,想起《维特》中的少女绿蒂……难怪小彭被她俘虏了,说他们从小在一起,今后会常来打扰,请多多关照……说得“鸽子”满脸通红,羞涩地侧身回避。

班里第一次组织周末舞会时,他也带着“鸽子”来了。由于新生中大多是不会跳舞的“土包子”,他就大大方方地拉着“鸽子”率先上了场。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跳得那么轻盈,那么妩媚……我等大开眼界,他俩成了舞会上耀眼的新星……回到宿舍之后,小彭还意犹未尽地说,“鸽子”在艺专学舞蹈,同她一起跳舞,那简直是飘飘欲仙啊,那个痛快、那个销魂,你们理解不了……

的确,我们理解不了!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三天两头外出约会,节假日更是深夜不归……还不时放开歌喉,唱起一些我等既未听过、也不敢唱的外国爱情歌曲。后来才知道,那首“呜喂”“呜喂”地呼唤“姑娘”的歌曲,是印尼民歌《星星索》……但他从不旷课,考试成绩都在优良以上,也积极参加班里的活动,与大家相处较好。

更理解不了的,是在一个暑假返校之后,他像丢了魂儿似的,成天闷闷不乐,若有所思,愁眉苦脸。原来是“鸽子”的先天性心脏病复发了,不得不休学在家治疗;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们的恋爱关系遭到“鸽子”父母的反对……为此,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上课时无精打采地坐在后面,下课后不是在宿舍给“鸽子”写信,就是到收发室等她的回信,一封接一封的信发出去了,却石沉大海,杳无回音,他苦恼极了,竟私自离校去看“鸽子”……但“鸽子”早就被她查无父亲派人管起来了,白跑一趟,没见着人,回来后又受到学校严厉批评,心情更加沉重,不时用歌声来发泄他的思念和苦恼,唱得最多的还是那首外国情歌《星星索》:

呜喂……当我还没来到你的面前,你千万要把我记在心间,要等待着我呀,要耐心等待着我呀,姑娘,我心向早上初升的太阳。呜喂,风儿呀吹动我的船帆,姑娘啊我要和你见面,永远也不再和你分离。

他不仅在宿舍里推开窗户望着蓝天白云唱,有时还跑到校园里面对着繁花绿树唱,一时间,他那“呜喂”“呜喂”地呼唤“姑娘”的歌声,弄得满城风雨,同学们议论纷纷……

因为他私自离校,违反纪律,又在校园里传播当时认为是宣扬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外国歌曲,造成不良影响,校方认为他的爱情观、人生观、世界观不端正,就成为学生中“小资”、“白专”的重点之一,不时受到“关注”和“帮助”, 毕业分配时更遇到了麻烦。

我等都先后分到全国各地较理想的单位了,他却迟迟分不出去,还在校园里苦苦地等待,直到最后,才被原籍的教育部门勉强接纳。他想了想,反倒暗自笑了:这或许是缘分,或许是老天的安排,回到原籍,有机会与心仪的“鸽子”重温旧梦……但他笑得太早了,的确,笑得太早了

……

在回忆和思念中,不觉走进一条狭窄幽静的小街,到了歌德青少年时期住过的故居。

举世闻名的歌德故居,原来只是临街的一幢四层小楼!

看上去,与我想象的落差较大,除了外墙的颜色亮丽一些之外,与鳞次栉比的楼房相比并不怎么特别。或许他成为着名作家、朝庭要员之后,国王赠送的另两处故居比这气派堂皇吧!但眼前这座不大起眼的故居,是他的“根”,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起点,并在这里创作了轰动文坛的《维特》,所以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我也步入其中,静静地领悟当时的气息和氛围,寻觅歌德留下的历史足迹。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他在这里创作《维特》的日日夜夜。据载,在“二战”期间,歌德这所故居,同法兰克福其它楼房一样毁于一旦,现为后来按原样重建。但屋内的设施、家具等,因及时转移和精心保护,均为当年的旧物,仍呈现出昔日富裕之家的气派和风采。

故居的一、二层,分别是餐厅和会客室,展出了当年一些生活用品和照片。三层是他父母的卧室和书房,陈列的歌德及其父母的肖像,仿佛在对来访者娓娓地述说他们的家事。是啊,歌德的父亲当时有钱财,有学识,只因不是贵族而常遭蔑视,他不得不钱权交易,花钱买了个有职无权的皇家顾问,在家过着悠闲的生活,人到中年,才有幸与市长的女儿喜结良缘,结婚生子——这就是他们的小歌德,并成为法兰克福屈指可数的名流之家……我想,歌德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为他少年时期既能享受良好的教育,又可体察封建等级制度的腐败,后来成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成员,并写出具有反叛精神的《维特》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第四层是歌德的写作间,驻足观看的人较多。我轻手轻脚走了进去,只见墙壁上悬挂着他当年写作时的照片,书柜里整齐地排放着他出版的作品、创作的手稿和收藏的图书。房间正中,摆放着一张深色的木制书桌,桌上的笔筒里还斜插着歌德用过的羽毛笔,桌后放着一张老式木椅,没有沙发……我望着这简朴的陈设,不禁想起他曾经说过,在他的工作室里是找不到沙发的。因为坐在舒适豪华的沙发中,会扰乱他的思维,使他陷入一种迟钝怠惰的状态。还听说,他大多“站着写作”,其书桌也与众不同。为求得印证,我看了看那张醒目的书桌,还真有特别之处:一般书桌的桌面是平的,而他这张书桌的桌面却是斜平的。这是一张为歌德“站着写作”而特制的书桌!

我想,歌德在此创作《维特》时,能把“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的“情感和思想”,浓缩、精练为不到10万字的中篇,这或许与他大多“站着写作”,杜绝冗长拖拉,注意简洁明快有关。大作家的小细节,着实令人信服。

我静静地望着这张书桌,不觉突发奇想,依稀感到,这书桌有灵性、有记忆……凡是歌德在桌上写的作品,它都记得、清清楚楚地记得……

书桌记得,歌德借绿蒂姑娘的口,说出了他重视文学作品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那魂牵梦萦的舞会之前,绿蒂对维特说,她喜欢读的小说必须十分合她的口味,写的仿佛就是她本人,好像在自己的家里似的,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世界。读这样的作品,她才会感到有趣、亲切和幸福……这是歌德的真知灼见,更是他在艺术上的执着追求。为写出这样真切感人的作品,他闭门谢客,集中心思,结合亲身的遭遇和感受,运用书信体的形式,奋笔疾书四个礼拜写完了《维特》。在最后通读并修改作品时,他自己都感到十分吃惊,事先没有写作提纲或部分内容提示,像个梦游者似的,竟写出了这部饱含着火热情感的作品!

书桌记得,《维特》述说的是一个悲剧故事:少年维特,爱上已和别人订婚的绿蒂姑娘,引起他极大的痛苦;又因他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对生活感到无望,终于自杀……维特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德国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和革命情绪,但也说明他们找不到一条真正摆脱封建束缚的道路……小说对自然的描绘和歌颂、对纯朴农民和天真儿童的赞美、对聪明才智的称颂、对丑恶环境的唾弃等等,无不表现出“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整个作品情真意切,娓娓动听,感人至深,是歌德在这里创作的最好作品。

书桌还记得,歌德在这里创作过一些戏剧、诗歌作品。他在《五月歌》中写道:

大地何嫣妍!太阳何灿烂!

自然何伟丽,照我心目间。

……  ……

千种声欢愉,都自心中出。

大地哟太阳,幸福哟欢乐。

(注:《欧洲文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歌德后来到宫廷任职,渐渐脱离了“狂飙突进”运动,先后创作了《浮世德》和其他杰出作品,以及《维特》出版后引起轰动,掀起一股影响深远的“维特热”……书桌就不知道了。

这书桌真的不知道,但当时的见证人知道,后来人知道!

《维特》一问世,旋即轰动了德国和欧洲,“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成员、诗人舒巴尔特,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我奉劝诸位还是自己买一本《维特》来读!但读时务请带上自己的心!——我宁肯终生穷困,一辈子睡干草、饮清水、吃树根,也不愿失去体察这位多情善感的作家的心曲的机会。”(注:杨武能:《少年维特的烦恼·译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不仅青年一代如痴如醉地读《维特》,就连盖世英雄拿破仑也为其倾倒,他说他读过七遍,即使在远征埃及时,他都随身带着这本书。到18世纪,《维特》已被译成俄、英、法、意等10多个国家的语言,引起许多人的共鸣。1922年,我国也出版了郭沫若译的《维特》,随后还出版过其他人的多种译本,同样引进强烈反响……这时,歌德本人也为穿越时空、漂洋过海的“维特热”感叹不已,他在一首短诗中这样写道:“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英国人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憔悴的客人;可我是何等地欢欣鼓舞哟,中国人也用颤抖的手,把维特和绿蒂画上花瓶。”(注:同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北京故事:描绘老北京城的容颜

作者: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建造北京城的过程中,每一块墙砖,每一座宫殿,每一处河堤都藏匿着北京历史的故事。北京城既…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回家的路

    一想起回家的路,我总是填满了感动和感激,回想起路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朵花...

  • 船上的家

    水边流动的风景,在旁观者看来是美丽和煽情的,对船员来说是凄楚和可怕的!他们总梦想...

  • 搬运工小冯师傅

    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北京,就应该理直气壮、充满自信自尊地把自己当成北京人,把北...

  • 念佛

    人生像一场艰难而又快乐的修行,生活是我们坚不可懈的信仰。念佛是生活的一种姿态,也...

  • 温馨点滴

    这种感动与幸福来自人性的善良,来自爱心,来自信任。爱心是生活的心脏,信任是生活的...

  • 第一次远行

    人生也像是一场远行。远行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孩子,结束的时候我们已经白发苍苍。远行...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