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编辑一本小册子,将付梓之时,又发现了一处错误,我高兴之余,也自责工作粗疏,如果印出来,将是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时,边上的一位小同事说,其实,我早看出来了。我立马掉转头,用一种很奇怪的眼光看着他,然后声音不高,但很严厉地问,为什么不早说呢?那位小同事,面色无奈地望着我,涨好了脸,嗫嚅好一会,也没有说出一个字。 事后,我反复琢磨这件事,如果小同事及时告诉我,不至于出现险情,如果我发现不了,他又一直不说,那个后果是很了然的。 想着想着,忽而回想起小时候从祖父那里听来的故事。 一行四人,于夏季的夜晚赶路,月朗星稀,微风习习,彼此有说有笑。突然,走在后面的三个人,一起大叫起来,继而责怪走在前面的那个人,为什么不提醒一声。原来他们仨踩进了泥滩。先前,农村在夏季都要罱泥造肥,河泥往往堆在圩堤上,月光下,反光如坦途,冷不防,一脚踩上去,是很可能的。前面那个人听到身后三人的尖叫和责怪,轻轻哼了两声说:我告诉你们,我不成了你们的笑柄,同污同苦不是很好吗? 当时,祖父是作为一个人城府深浅的例子教育我的,说那个人城府深,有涵养。那时,年少懵懂,只觉得好玩,隐隐认为前面的那个人真沉得住气,要是我,早就哇哇大叫了。 现在想来,那个所谓的城府深者,其实不是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间直就是阴险,就是促狭鬼,是不得好死的家伙。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怕别人嘲笑,不加提醒,而让三个人陷入泥沼。 上面的两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人,是多么需要提醒呀。如果小同事早点提醒我,我会立即改过来,就不会有惊无险;如果走在前面的那个人,早一点提醒后来者,三人就可免遭污身之苦。 小时候,姐姐晚上带我外出串门,总是走在前面,嘴里不停地说,这儿有个水塘,那儿有块洼地,哪哪有道篱笆。因为姐姐的提醒,我少绊了很多跟头,少吃了很多苦头。 一个人,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也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需要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提醒。 提醒如路标,如汽笛,如闹钟,让人少走弯路,少出风险,少误时日。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提醒。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不排除组织)明明看到对方有问题、有危险、有不足,而不加提醒呢? 在提醒问题上,人的处境不同,境界不同,心态不同,其表现也大大不同。有的人慑于威权不敢提醒。比如一位领导的鼻毛很长,有碍观瞻,却没有一个下属敢于提醒。有位领导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将出席证别在裤腰带上,同行者没有一个人提醒,任其出没于大众广庭之下,这是不是慑于威权,不太好说。有的人抱着谁害病谁吃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愿提醒。有的人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抱着十分阴暗的心理,“让他冲进茅屎缸”,不想提醒。不提醒的原因还有很多,不便一一列出,也不便一一写到纸上,只能说“你懂得”。 有的人确实因为他人(或组织)疏于提醒,而误入歧途,走上弯路,犯了错误,十分可惜,当然也怪不得别人。 对他人提醒与否,是每个人的选择和权利,勉强不得,更怪罪不得。但是,别人犯的错误,何尝不是自己已犯或将犯的错误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包含着对他人的提醒和帮助。《论语》里多处记载孔子直接间接地提醒当权者、朋友和学生,孔子也多次接受学生们的提醒。从这个意义上讲来,提醒别人就是提醒自己。 也有一些人固执己见,感觉良好,我行我素,不接受任何人的提醒,那又在其次。提醒者尽到善意,做到仁至义尽就够了,于己无愧,于人无愧。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善于多多提醒别人,提醒别人就是提醒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