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钱三分水丝银,打爿啦的戒指送情人:一打蛤妈跳下井哪二打竹子来盘根喽(莲花哩罗莲,海棠花——)三打桃园三滴水嘛,四打童子拜观音喽(莲花哩罗莲,海棠花——)…… 这是父亲在家劳动时最常哼的歌。说是歌,倒不如说是父亲怀念家乡、用以自怡的方式。每每在父亲高兴抑或忙碌之时,就是哼着这节奏欢快的调子。也当此时,我和弟弟妹妹们便跑过来围着,一起听父亲边唱念边做事,坦露着的膀子上淌着白哗哗的汗流。 父亲是大方人,为人也大方。父亲在世时,很少是宾客落座空天数的。虽然落难屈居乡下,但父亲顽强、开朗、永远自强不息的性格和形象,是留给我最大的一笔家产!在那个困难时期,对不时有过路、或常来串门来蹭吃的人,父亲都不许我们说,只低声教训我们说:“我有吃人家才有吃。你不如人家,人家还会来吃你吗?不要怕,客吃客带来嘛!” 是的。在那个为吃奔波的年代,也正因为这样,父亲才有了很多朋友,也获得了朋友们大大小小的帮助。名播三乡。 虽然也穷,但比起别的一些人来,父亲能干,有手艺。要不然,我们姊妹兄弟九个,哪有今天。 从父亲被“下放”去新房,到“平反昭雪”之日,相距整整十八年。子女回归,父女团聚也是十八年;我获得“户口购粮本本”,脱离“黑人”也是这十八年! “生在城里,长在乡下”是我的时命。只记得,父亲经常被叫去参加开会,还有的人被押上台来,只听一声大吼:“低头,立正,九十度的弯腰!”,用草绳在脖子上挂着的大“牌牌”立刻滑吊到面前晃悠,上面写着两行黑色的大名字“XXX、XXX”。“倒背卷起手”,前颈勒后背的“五花大绑”,后脑勺处还要加压上一两根“排把”长的六棱“大钢钎”…… 因为又是工作能手,父亲几次被“放”到井下劳动,又几次因为“技术比武”调上来干,什么钉道焊轨、改进矿车搞“发明”之类的,用父亲的话来说,叫“车钳铣刨翻沙工,都会”。他电焊的“疤”比别人的小,能合缝,焊水起“水波纹”,做出的工艺让“红又专”拿去省城和外地都获了“奖”。别人喝“庆功酒”的时候,父亲在家里笑着说放电影的只有《三进三层》,而自己是“八进八层”了——贬下去还得叫上来,这就叫“技术”!我们不明白“技术”是什么,但“技术”二字却在我们心里扎了根。 父亲很勤快,平素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拧起扫帚来弄弄,哪怕是我们刚扫过的,他说“卫生是一个人的脸面,穿衣服人家也是笑脏不笑破”。也是形势所迫,凡是在我家居住过的地方,父亲都开过荒。每每大清早天刚亮就听到父亲开门出去锄地、或者挑粪水泼菜的声音,到去上学时,父亲抹了帕澡,穿着他干净的工作服“点名”去了。据说在城里的时候,从新东门到凹厂去买一包烟,父亲也要跨上稀罕的“洋马儿”。待朋友下馆子炒个小菜,菜有点凉或口味不对就要“重炒一个,钱照付!”可是后来“落难”了,从新房走镇宁爬毛栗坡全是走路,拉“手板车”卖煤要拉“一担一”还会小跑…… 被贬去刚到厂里时,佃的是新房寨子里小妹窝家茅草房住,父亲在“背后小坡”开了好几块荒地,我们能有“烧嫩包谷”。后来被收去了,说是“农业社的”,不许种;搬家住到“马路坎上”,父亲又在屋山挡头左边开了一块“大平地”和前边开一块“大坡地”,还顺路边盖起了自家的“大茅厕”好积肥,让我们经常吃“讨厌的烩牛皮菜”,但也有令人喜欢的“蚕豆拌饭”,比麦子饭还好吃!搬到北平井口,又在屋后的马路边上种了两块菜地。屋前也是农民的水田,就在前屋椽下种着两沟小香葱,那叫“分葱”,吃的时候不准连根拔,只准“分一些”来吃,让它继续分身成长。星期六星期天大人赶场不在家,大姐二姐“推凉粉”吃,我就负责“捡葱”。再后来又搬到南平井住“大伙房”,这时厂已经倒闭,没有了工资来源却经济条件大有好转。父亲再用不着再半夜三更起来,用棉絮捂着窗子偷偷的搞“地下工厂”,母亲可以明打亮开的坐在门前,守着门边那几块绿油油的大白菜和青菜地“扯钻花”、“上水银”、“给人修秤”,看小学生上学放学过路,不再怕“戴红袖章”的人来家里“搜查”,把“做秤”用的“夹钳”、“锉子”、“钻花”一股脑儿统统“没收”。大姐二姐相继“出客”,不再为全家人的吃饭问题“临危受命”。从前她们去赶场“卖秤”怕“市管会”,市管会的人“凶得很”,常常把“连本带利”的秤“没收”或“折断”,让十一二岁的大姐和二姐回家挨骂。 父亲常说“天干饿不着手艺人。除了偷、抢、拐、骗不许干,有双手就有办法”。就叫大姐和二姐改成“走村串寨”,“带的时候分开搁,‘砣’揣在衣兜里,‘秤杆’用手提着尾巴让一半装悬在长麻袋里,以免被人从后边偷摸暗查时捏到是什么。并且两人不要并排走,要一前一后以防小偷……” 一杆小木秤,“砍秤杆”、“打秤钩”、“打牌坊”、“锉刀口”、“铸秤砣”样样自己亲手做,成本不过七八角;从别人买来配也不过一块五,得“两块钱”就卖了。只要有人家需要买秤,没现钱用粮食换也行,一杆秤,兑“五碗米”也行,“六碗包谷”也可,再不然,“山药、黄豆、懒豆什么的”都成,只要是粮食可以,有时便宜一点也好,一定要把它变成“能吃的”。有一次从小木岗转走驼背窝回来,好大一口袋“杂混粮食”,把大姐二姐的脚都走起了“血泡”。父亲和母亲就负责到街上卖,赶丁旗、赶木岗、赶普定、赶化处、赶大用、赶六枝、赶云盘、赶岩脚,凡是父亲不当班和不加班,有空就赶,从不休息,到处赶,到处走,全是步行,后来才买了一辆加重“永久”。天还没亮就出发,天黑了还未到家,百十里地路程,以至于现如今天晴下雨腰酸腿疼母亲常常叨叹“落下多年的老毛病”。 更有不顺利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赶六枝,刚到下,买子两个包子边吃边走,想找个地方歇脚,突然被人从后边一把夺过父亲肩上的“所有家当”,噼哩叭啦就给全折断在地上,碰上个“戴帽子的”,并破口大骂父亲是个“不知足的老常客”。父亲说自己当时气愤至急,又惊又累又饿,拽起个“大秤砣”,真想两下子“锤扁了他”,家中大大小小八九个人还等着“变钱买嘴”呢!一转念又觉得若打了他,自己肯定是逃不脱,逃也不行,还得来,还得继续走这条路,还得来到处找生活,自己被抓进去,家里又该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只得忍气吞声,悻悻地溜开去。等“他”走远了,赶紧把“废品”捡回来,找个地方坐下,掏出随身的夹钳、小锤、锉刀,拆下新零部件,这一场改成“修秤”了,怎么也不能空着双手回去啊! 再后来改革开放,父亲办了《营业执照》,远近闻名的“老秤匠”就从“地下”转为“地上”公开了,我和弟妹们也都“参与就业”,全家动手,有时也“批发名牌”了。也才出现了喜剧人家在丁旗街上冒名回答询问的人说“找老王?那就是我家老者(老公),今天他没来。我卖给你啊……” 在父亲得到平反昭雪的同时,母亲的《购粮本》得到解决,我和弟妹们一同“证上有名”,摆脱了不“居”不“农”的“黑把把”!我也因此获得资格并赶上考取了大学,踏上了不再“另类”的人生之路…… 一晃又十八年,又是一个“不会忘记”的时间循环。父亲走远了,义无反顾地向前,一去千年不回头!留给我的,永远是这“从不退缩”的高大背影和我无穷无尽的追念。但我却不是个合格的好儿子,父亲临终时,我身在六马,在六马乡政府挂职服务。工作以后就不常回乡下那个家,回想起来,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哀痛于《红楼梦》中“孝顺儿孙谁见了”的盘诘! 天灵在哪?唯愿有之。逢年过节,以敬父祀亲的名义贪嘴多酌,却有似淡而无味,反惹心哀。小时候偶然会去偷父亲自酿的“老淡酒”喝,如今有酒可以自酌、有好酒自酌、可以奉亲、可以多喝乃至可以随喝的时候,累来乏来以酒为药的老父亲在哪——曾经的酒哟,何曾一滴到黄泉?! 生唯以义,死亦以义。我只能从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中得到安慰拾起童年慈亲带泪的欢欣。哪怕是这一首简简单单的《莲花落》,也饱含着深奥的哲学: “一打蛤妈跳下井嘛”,这就是“忠”,是归属。蛤妈因水而生,伴水而活,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自己“哪怕艰苦,不偷不抢不蒙不骗”的立身之诺。 “二打竹子来盘根喽”,这是“贞”,是心里的节。节节想连,节节相通,做人有节,人格有节,人生有节。 “三打桃园三滴水嘛”,不用说,这是“义”,千古以来推崇备致的义。无义之人非人也,见义勇为,舍生取义,至仁至义,民族大义,都是典型的注脚。 “四打童子拜观音喽”,这是“礼”,不一定“克己复礼”但一定“以礼立足”。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哪一个有骨气的人不是有礼的人?孔夫子是,屈夫子是,关云长是,我父亦是! 再往下诠释,名为歌谣,实是父亲亲口传授传给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高远明灯。“五打五子登科转”,就是“智”,智者知也,没有知识不行,毛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人没有能力。因此,在那个处处受到责难遭受不公对待的时刻,我“没有资格”也同样被父母送去上学,并严令“不去读书就不给饭吃!”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天天扛着父亲特别为我焊制的“小铁椅子”,稳稳当当的坐了“第一名”,也是梁山数若干年以来的“第一把交椅”。 “六打太阳照凡尘”,这是“仁”,是感恩。阳光普照,万物争荣。不管是鲜花是小草,只要有阳光,我们就能生长,就要争取光明!百折不挠,永不言弃,永不自弃。 “七打天上七姊妹”,这是“情”,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你想它,它就有,你念它,它就在。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温暖心灵,成为希望,成为动力。没有朋友的情义,十八年二十八三十八年我们如何度过难关?没有人情友情亲情的温暖,我们将如何拼搏如何奋斗如何生存? “八打神仙吕洞宾”,这是“美”,是神奇。在我们十分无助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来自神仙般的人或力量给我们救苦救难。虽然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尴尬,但多数是“挽茅搭桥”,是“插柳成荫”的神奇。就像父亲十八年含冤“痛定思痛”时“昭雪平反”,亦如我高考身份“绝望命运”之时,七月六号我获得了“资格” ! “九打九龙来汇水”,这是“互助”,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办大事办小事,都离不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照顾。人生因互敬互爱而美好,社会因互相团结努力而进步。 “十打皇帝坐北京”,这是“平安”,是稳定。表面上,是借皇帝坐京都来说,而实质是讲“天下太平”,唯有太平,才能君安民安,天下同安。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见微知着也。 “十一打把花花扇”,这是“关心”,是冷暖关怀。打一把“花花扇子”而不是别的什么,笨拙的用具会成为负担,平素的装点显不出你的精神。它就是一把你的“花花扇”,天热了为你送凉驱暑——天冷了装扮你彩色的生活! “十二打块花手巾”,这是“爱”,关心到生活细节,是体贴入微的写照。人生因爱而美丽,也因爱而充满生机…… “十三十四无打处”,这是“竭尽所能”,打这打那,做这做那,做到无所不做,无所能做的时候,在这个“太平、祥和、阳光普照的美好时刻”,才把“完善的我”、“真诚的我”,“盘子端来献给情人”!展现“我”对“你”、对“生活”的一片忠心、诚心、礼义之心、爱恋之心诚。然后在“莲花哩罗莲,海棠花——”的不断循环反复吟唱中感受幸福欢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