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时代起就我就无数次地读到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曾经是老师要求我们背诵的课文,所以至今记忆犹深:“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我常常在想,也许当年茅盾先生到了西北只见过再普通不过的白杨树,而他的足迹却未曾踏上过兴安岭这块神奇的土地,因此他老人家一定没有见过树中真正的“伟丈夫”——红松。假如茅盾先生要是到过东北兴安岭,见到过红松,我想他断然不会把“伟丈夫”这么崇高的赞美献给白杨树,而会用他的生花妙笔写出更加华丽的篇章来讴歌兴安岭的壮美,赞美红松的伟岸坚强,我想“伟丈夫”应是红松的专称。真的很遗憾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散文名篇中少了一篇描写红松的文章,我有点替沈老先生感到惋惜! 我的家乡在小兴安岭的顶峰,那里是中国着名的木材生产基地,那里生长着几十种各类树种,其中有小兴安岭所特有保护树种——红松。朋友,假如你想集中观赏一下红松的风姿,可以来伊春丰林走一走看一看,红松林就集中生长在这个自然保护区里。红松是伊春的市树,它高大挺拔伟岸坚强,笔直向上真插青天,那是上天对小兴安岭的恩赐。 五一刚过,经过一冬严寒风霜的抽打,红松的叶子早早地泛出了绿意,它挺直着腰身,显得那么大气壮美。沿着林间木板铺就的小路,你会看到不一般的景致——红松在八、九点钟太阳光芒的照耀下,处处显示出盎然的生机。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红松树或长在沿途的路边,或长在高高的土坡上,或相互缠绕像恋人般相拥着,或孤独地矗立像哲人般在思考着什么。有的树刚刚出土,像一棵柔弱的嫩苗依偎在老树的身旁;有的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树冠青绿像顶着一把硕大的伞;有的像是迟暮的老人,被雷电劈掉了树头,虽早已伤痕累累但树头却不屈地向上昂起……就像人的一生一样,少年是一种美,青年是一种美,中年是一种美,到了晚年也是一种美!在一棵倒木前我停下了脚步:这是一棵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松王,它的树干两抱有余,树高三十多米,虽然生命早已终结了,但它却依然终身守候着他的家园和心爱的姑娘。即使是一棵走向死亡已经倒下的老树,给人展示的仍然是沧桑的力与美和不屈向上的生命力。这种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脑海中不禁泛上来的是生命、坚忍、昂扬、轮回、悲壮、永恒,还有汉子的责任和担当等等词汇! 红松就像是一个正值壮年的东北汉子一样,把它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兴安岭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它就像是我们的父亲一样,在生命的壮年,把它所有的力量,所有的精力,所有的财富,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它的儿女们。它高挺的树干伸向荒凉的苍穹,像极了父亲伟岸的身躯;它粗糙斑驳的树皮像极了父亲书写着艰辛的脸庞;它盘龙虬曲的枝杈像极了父亲青筋突起的手臂;它流泪的根部,吮吸着寒土地里的全部忧郁;即便到了生命的暮年也要将自己的身躯奉上,哪怕耗尽最后的生命,也要为寒冷的北方送上一缕温暖的气息,只为了等待下一个轮回! 红松就像是一个历经苍桑的时间老人一样,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着曾经发生的一切,它记录了兴安岭的兴衰和繁荣发展的历史,记录了那些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见证着林区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红松已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所膜拜。它是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红松让我真正感悟到了生命在逆境中的奋起,在奋起中的辉煌,那种独有的、豪放的、唯美的风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给我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它选择了兴安岭,一站就是上百年,任凭寒风肆虐、任凭烈日烘烤,盛也豪放,衰也豪放,生也坚强,死也坚强,苦也荣光,乐也荣光!无论春秋与冬夏,无论寒来与署往,无论东西南北风,它都耸耸肩昂起头没有一丝退缩。红松的这种精神气质正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普通百姓的真实写照,虽然生活艰辛但却不等待,不抱怨,不贪恋安逸和虚荣,坚忍、勤劳,红松的命运虽然悲壮但不悲哀!在悠悠天地间,在伟大的父亲面前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可悲!当我们行走在其间,会不由自主地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人在天地间的位置,感悟到人在大自然中是那样的缈小和微不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