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忆返回每年的三月时,总会有一种身影在眼前徘徊,总会有一种隔年代的呐喊在耳边响起。甚至会偶尔看到那个年轻而又总是微笑着的他,默默地在昏暗的灯光下帮着战友们缝缝补补…… 不是因为三月的天有他的微笑,有毛主席号召的向他学习,有全社会对他的关注。而是有我们对他的尊重,对他的肯定,对他的敬仰。每当春暖花开时,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的笑容。看不到他每天如何忙碌在别人生活里,看不到他缩衣节食的劳累。他是一个平凡的小伙,俊俏的脸颊下留给后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形象的称之为:“雷锋精神”。这四个字蕴含了他一生的奉献。是他毕生人格品质的写照。也许这就是他最充实的生活,用自己的爱去滋养需要,用自己的心去哺育苦难。当那些需求被解决,当苦难度过。阳光下他还是会踮起脚尖看看前面还有没有类似的需要。 16岁的他离开了家乡,一生扮演了公务员、农、工、兵不同的角色,在每一个人生节点上,奉献与出色始终伴随着他。在机关,他是模范公务员;在农场,他称为望城第一位拖拉机手;当工人,他多次获得标兵和模范称号;参军后,则在和平时期多次立下军功。不管岗位是什么,不论职业是什么。好事总与他挂钩,奉献总是她的美称。不留名总是他的品质。雷锋说:“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面对暴雨过后团山湖堤坝的突然决堤,为了保护劳动成果,他毅然选择的是跳进湍流之中采用各种方式挽救他们辛苦的成果,此时,生命就是奉献。也许微薄的粗布棉衣作为奖赏,带给他的不是荣誉,而是他一辈子的骄傲和自豪。在鞍钢,在社会主义建设面前,放弃在湖南优越的工作,而是选择了去天寒地冻的东北,仅管是一名推土机驾驶员,他却以优秀冠于他的工作始终。在别人都休息的夜晚,车间夜校的他还在兼职着语文教师,贡献者才气和知识。哪怕是累的夜,看着星辰,笑的还是那么真挚,那么轻松。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雷锋。翻开生活这本厚重的书,我们还会看到救起小月月的陈贤妹,依旧可以听到她的那句“只要能帮到人,我都会去帮,救人最重要”。社会也许会冷漠,但不管有多么冷漠,朴素奉献总会唤起真情。我们会看到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赔本经营的卫生室里都是她的患者,赊账也好,义诊也罢,一直坚守着乡村的卫生事业,她想放弃过,想和丈夫去打工。但看到村民们对她的需要。她打消了念头,含着泪告诉村民:我不离开,不离开,你们比我更重要。我们一样会看到我们在湖南人文学院的师兄蒋小波,在临终之际,毅然决定无偿捐献眼角膜,用生命传递爱心,延续光明。其实,社会发展是少了许多东西,但唯一一直存在的是爱,是奉献,也许我们没看到,但它一直在。 没有任何一种精神可以用语言表示出来,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表述一种精神。对于雷锋精神亦是如此。现实,需要这种承前启后的雷锋,需要于奉献的雷锋精神。生命短暂,但意义非凡。他,以前需要,现在需要,以后更需要。活着的“雷锋”,依旧还是先锋。中国社会主义的每一天都需要。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应该是新一代的雷锋,让我们重拾对世间的爱,对人间的奉献,我们看不到,但那种精神依旧在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