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到《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是在看电影《私人定制》时听到的。这首由陈曦作词,董冬冬作曲,起初是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的片尾曲,也是冯小刚导演的重磅贺岁喜剧《私人定制》中的插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真情触动着每位观众的心。听着歌让人心情此起彼伏,阵阵酸楚涌上心头,泛起股股心痛来。一句一词铿锵有力,宛如一把把锋利的尖刀戳入肺腑,瞬间心酸悔恨萦满全身。 舒缓的旋律,贴心的歌词诉说着岁月流转中的种种故事,“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平实的语句,将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句句歌词直戳心扉,将父母的爱表达得朴实感人而心痛。 小时,我们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父母百般呵护,什么好吃的都要留给我们吃,只要我们开口要的东西,不管再苦再累父母都尽量满足我们,从不跟我们计较。当我们生病时,他们会不分昼夜的守着我们,只到我们病好,变得活蹦乱跳才放下那颗悬着的心。 渐渐地我们长大了,开始觉得父母很烦,整天唠叨个没完没了。我们学会了叮嘴,父母说一句我们回三句,甚至摔门离家出走。我们学会攀比,嫌自己的父母丑,嫌他们穷。父母看着这些话从他们一手带大的孩子嘴里说出来时,那个伤心比刀捅还痛,可他们宁可委屈自己也不伤自己孩子的心,仿事都尽心尽力的满足儿女。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可有时我们就是这么做了,而父母却是天底下最心慈、最宽容的人,心里装得下孩子所有的错,所有的伤。 听着歌我真的哭了,很伤心。虽然我不曾嫌母丑也不嫌家穷,知道自己淘气过,也让父母操心过。而今我却心痛到极点。我不知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一转身,发现父母和自己都在衰老,那份惶恐,不由得使人黯然神伤。离家这么多年,一年回家一次,在家最多也就呆个四、五天,想说的话,能帮父母做的事一大堆,有时却啥都没做,又得离开了,那份失落围绕着疼痛的心。 父母那一代人,为了把我们抚养成人,耗费了自己所有的精力,自个儿却没有享过一天清福。而作为70一代的我们,却也是纠结的一代,出生在特殊的年代,文化、环境的落差都成就了生活的艰苦。只是,有时生活与孝顺好像没站在同一平行线上,为了生活大多都漂泊在外,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几乎很少。生活工作上靠父母的也很少,而对父母的感恩与孝顺多半成了心里亏欠的感情债。上班的打工的有能力在外混得好的,也有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一同生活。而像我一样漂泊十多年一事无成的,对父母对家尽心尽力更是谈不上。有时间了多回家看父母几次,陪他们几天,没时间了一年就一次。每次离开,看着后车镜里越来越远,孤独、佝偻的父母,心在一阵阵痛得让人快要窒息。 当一首《常回家看看》在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晚会上唱响时,成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心声,提醒了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愿多回家看看老人。“常回家看看”——这句最朴实的话语对亲情做了最真实的表达。它既是父母饱含热泪的呼唤,也是奔波在外的儿女挂在心头的期盼。 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打麻将,陪朋友吃饭玩耍,游山玩水,却没有时间陪父母。时间,在我们为自己找借口时一点一点的流逝。有时父母不需要我们给他们锦衣玉食的生活,也不要求我们天天陪着他们,他们所希望只不过是过年过节时能多几天时间陪他们吃吃饭,全家人在一起坐坐,听他们唠叨唠叨。 时间都去哪儿了?不停地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却发现这是个无人能解答而简单的问题。是啊,时间都去哪儿了?也许,它在我们一转身时逝去;它在父母渐渐老去的岁月里;或许是在父母在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学走路,在我们像小鸟一样飞跑的时光里;或者是在父母倚门等待的时光里;又或者是在我们彼此都老去的时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