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暇在家,偶然翻出几年前的一张CD唱片《A City of Sadness》,是一首台湾电影音乐《悲情城市》,一首曾经深深打动我的乐曲。我记得当初我推荐给我的朋友的时候,问她听后感觉如何,她告诉我:音乐的“悲”和“情”令她“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或许她的用词并不恰当,不过我想我还是理解了朋友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带给她的最初的感觉正如“三月不知肉味”一样,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状态下,只能意会的境界。这么看来,人类个体对音乐,乃至很多东西的反应和领会是基本一致的。
电影《悲情城市》,讲述的是一家人的遭遇和生活,其悲怆的情感流露于一些家庭生活琐事之中,其背景音乐更加重了人物之间的悲凉、伤痛和豪情。音乐强烈地触动了我,与我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产生了共鸣。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奇异的地方,那里藏着各种梦想,却被厚重的门锁着,人们苦苦寻找它的钥匙,却不知一首音乐或者一个场景就能打开它。
再听《悲情城市》,音乐还会带给我深深的感动,仍然会将我带入奇妙沉醉的境地,但是我却找不到它最初带给我的、如朋友所说“不知所措”的那个瞬间的奇妙的感觉。
音乐还是那首音乐,只是我的感觉不再如初。
是麻木?又或者是习惯?我想用“疲劳”应该更准确,听觉疲劳。
听觉疲劳只是人类生物本性的一个方面,是众多疲劳中的一个。视觉疲劳,审美疲劳,甚至是情感疲劳,这些疲劳的本质反映了人类是一个喜新厌旧的生物。当最初的美妙不再能触动内心深处的某一个敏感的神经细胞,当欣喜的感激变成坦然接受,当愉悦和欣赏渐成习惯,当内心深处的敏感和脆弱变得麻木和坚强,“疲劳”的发生就会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这是一种令人沮丧的现象,事实上,每一种经历只带来一个最初的美感,比如,初恋或者初相识。
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还会发现最初的完美未必是真正的完美,很多时候是一种假象下的完美。刻意的展示,或者认识的理想化,掩盖了一些客观存在的瑕点。这样看来这种完美又带有一定的欺骗性,这种最初的美感会随着理解的深入,而逐渐退去它的色彩,这也是“疲劳”形成的主要原因,不过它却是事物本来面目的真实展现。
不要期望永恒和完美,不要奢求每一个瞬间都如最初的感觉那样纯美,不要因为改变而失望,其实这些都是人性的另一面。
学会习惯、适应、接受或者淡漠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