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见台湾省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写的一首禅诗,颇有些感触,值得细细探讨一番。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
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林先生展示了三种人对“白鹭立雪”的不同的视觉审美境界,由“鹭——雪——白”引出“愚——聪——智”,虽自有其透彻与精辟,却不免牵强了人的性情与智慧。满世界平铺白雪,唯白鹭突兀,可谓是雪景中的特景,提纲挈领,鹭一动而全景动。即使是“四大皆空”的大师也不能说是只见静的白吧!见白,可谓见全而不见“要点”,一概而论,散漫无目的,可谓无为了。观雪,就是雪以障目不见鹭,没有了精灵气。唯见鹭者抓住了景致的精纯,可谓参透了其内涵,达到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境,怎能说其“愚”呢!充其量讽一句“大智若愚”就足够了吧!
由此,又联想到了教育家对中西儿童们做的一次思想文化观念的调查:教育家给中西儿童分别展示了同一幅海底图片,在绚丽的海底环境中,一条大鱼缓缓游来,中国儿童往往先从描绘周围环境开始,而西方儿童则先描诉开了那条大鱼。人们以此推断:中国儿童善于全面进行,而西方儿童则擅长抓重点与核心;甚至到他们分别长大成人了也是如此。而最终的结果是:善于抓核心的儿童后来成为了某一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专家。
我想:人们不能评判该是谁“智”谁“愚”了吧!有些思想与性情,在人们的思想意境中,可谓是无为的大智者了,可来到现实中,来到社会里,却是大愚特愚了。而我们也正是在这种所谓的“智者见白”的所谓智慧中变得碌碌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