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五以后,我都会挎上篮子去采购年货,临出家门,母亲都要再三叮嘱:不要大手大脚,置办年货要穿衣吃饭论家底,切不可铺张浪费。母亲的话,成了我几十年采购年货的准则。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在我的农村老家里,过年才能吃上一两斤棉籽油,我亲眼看到,母亲在准备过年的油条时,先把手洗的一干二净,然后坐上油锅,用早已发好的面,开始煮油条,母亲动作很快,忙的手忙脚乱,母亲说,动作慢,就熬油。能省点儿油就省点儿油。等煮油条结束后,母亲总要把沾满油的双手去水缸里洗洗,目的也是为了洗净双手上那点油。现在说起来这事儿,也许让如今的孩子耻笑,但做为过来人,那种与贫穷相连的记忆让我至今难忘。 母亲常说,吃不穷,穿不穷,数算不到必受穷。儿时过年里才有的水果糖,是母亲用鸡蛋换的;过年摆在桌上招待客人的那点饼干,也是母亲用破旧的棉布换来的,让我吃上一两块,也总是提醒我,用一只手接在嘴下,吃完饼干,掉下来的碎沫还要重新放到嘴里。至于过年的新衣裳,我都是穿哥哥姐姐的旧衣,那时,母亲把旧衣拆开后,上供销社买点染布染料,坐上锅开水,放上染料,把旧布重新染一下,凉干后,再根据我的身材重新裁剪,这样,我的过年新衣就有了,穿在身上,同样地开心过年。而这身新衣,也就成了一年里唯一的衣裳,破了再缝,缝了再补,衣裳,裤子补两三个补丁是最平常的事,在那个时期出生长大的人,又有谁没穿过这样的衣裳呢? 如今,市场繁荣了,生活条件好了,母亲仍难舍朴素的情结,儿女们和她买来的新衣,总是在过年那几天穿穿,年过后,就会放到箱子底,除非是走亲戚,才会又拿出来,穿在身上。回来后,仍旧放到箱子里。母亲也常说,有钱不买半年闲。可母亲的新衣,闲的让我们做儿女的心疼,让我们做儿女的流泪! 母亲用自已的语言和行动编织的“勤俭”篮子,很本色,很传统,虽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已经成为我们兄妹几人永远的“传家宝”,拥有这个“勤俭”蓝子,就盛满了日子的真情,岁月的幸福,年的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