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 乡情 乡味
时间:2010-05-27 12:56来源:本站搜集 作者:网络资源 点击:
次
人,很是奇怪。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思乡的情愫挥之不去。国庆长假,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好友,我儿时的伙伴。谈起故乡的山水人情,忽然说到一种吃食酸粥。她说双塔西街有一家走西口饭店,那儿的酸粥做的很地道,于是约好次日去品尝。 酸粥是我家乡独有的,相传
人,很是奇怪。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思乡的情愫挥之不去。国庆长假,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好友,我儿时的伙伴。谈起故乡的山水人情,忽然说到一种吃食“酸粥”。她说双塔西街有一家“走西口饭店”,那儿的酸粥做的很地道,于是约好次日去品尝。
酸粥是我家乡独有的,相传明末李自成起义大军进京路过此地,当地老百姓皆大欢喜,家家户户泡米为大军士卒准备饭菜,谁知由于情况有变,大军临时改变了路线,绕道而过,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时半会儿吃不完,放的时间长了就发了酸,老百姓也舍不得扔掉,就用发了酸的米煮成粥吃,慢慢地发现这种粥能开胃健脾,妙不可言,于是这种粥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在当地,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酸米罐子,里面有半罐子酸水用来浆米用。做“酸粥”要用当地独有的一种叫糜米的一种粮食做。糜米是一种红色颗粒状的米比小米略大,去皮后呈淡黄色。做粥时需要头天晚上把米放入罐中发酵,第二天早晨做刚刚好,酸味适中。小时候,每天早晨妈妈会很早起来做“酸粥”。一碟红腌菜,一大碗酸粥,会让人一天精力充沛,然后再装一饭盒粥带到学校作为中饭,中午学校会用大笼把孩子们带去的饭蒸热,放学后孩子们就会领回自己的饭盒在教室吃。酸粥,酸捞饭,酸稀饭养育着那儿的居民,人们在那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着。
那天在体育馆与朋友碰面,然后一起去走西口饭店。走西口亦称走口外,跑口外。口外:是指长城以外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建国前由于当地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太差,在家里无法生活下去,只有历尽艰辛,铤而走险,在西口路上寻求生存之道,走西口的人大多集中在内蒙河套,后山一带。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是走西口移民内蒙的,但真正理解走西口的艰辛还是从小萦绕耳边的民歌走西口,那如泣如诉的乐曲把走西口人的辛酸表现的活灵活现。“。。。。。。哥哥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止不住那伤心泪蛋蛋一道一道一道往下流。早知道你走西口,哪如咱们二人不成亲。哥哥你一定要走,小妹妹我也不强留。。。。。”
走西口饭店在一个小巷中,一个小门,很不起眼,门头上书走西口饭店几个大字。再无其它标志可以看出这是一家饭店。但进入里面却发现食客很多,朋友说,来这儿吃饭的基本都是家乡人,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就都找到这儿了。来这儿的都是为了吃“酸粥”听乡音,静享那种回家的感觉吧。我们在里间找了张小桌坐下,要了几样家乡小吃,次粉,碗托,大烩菜,酸粥。饭店只有两代四个人在操持。男主人负责做酸粥;女主人做次粉,碗托;其子负责做菜,其媳负责招呼客人。人多的时候,客人也会自己动手,都是家乡人没那么多讲究,就像在自家一样。吃饭中竟然碰到二十多年未见的同学,他说每周都会来吃二次酸粥,一是想家乡味,一是想见见家乡人,听听家乡话。到正午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干脆找条凳子坐在小院子里面吃。又听到婶子,大娘,大爷等家乡的称呼,又听到家乡的“乡骂”,好亲切,仿佛又回到家乡,回到大山,走进邻家婶婶家。那热络络的气息,醉人。来这儿吃饭的人,意不在吃,大概和我一样,在体会一种乡情,一种对远去岁月,遥远故乡的思恋吧。
乡音,乡情,乡味都是我生命中很留恋的东西,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故乡,留在了大山深处,留在了黄河滩头。想念故乡,是因为那儿的山水滋养了我,那儿有我的眼泪和汗水,那儿有我儿时的伙伴,有我捉迷藏的洞,和泥玩的土,学会攀爬的树,有好听的山曲儿,有忠诚护院的狗儿,陪我玩的猫儿,有枝头的喜鹊,小河的青蛙。那儿是我生命的根。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对故乡的想念是对童年、少年、青春时光的想念。是对第一次感到惊异的印象和留存得最久最新鲜灿烂的印象的记忆。对故乡的感叹也只是感叹永远流逝了的,永不更改的,呼号喊叫也唤不回来的时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当失意伤心时更会特别思恋故乡,听听乡音,叙叙乡情,品品乡味,足可以疗伤,它给自己疲惫的心田注入一股清泉,让自己吸入能量,然后提起精神,在充满荆棘的人生路上,继续前行。
|
------分隔线----------------------------